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貪得無厭的意思、貪得無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貪得無厭的解釋

[have insatiable greed;be insatiably avaricious] 不知足

詳細解釋

對財物權益孜孜以求,沒有滿足的時候。《四遊記·三至嶽陽飛度》:“ 洞賓 嘆曰:‘人心貪得無厭,一至於此!’”《紅樓夢》第一○七回:“ 鳳姐 本是貪得無厭的人,如今被抄淨盡,自然愁苦。” 丁玲 《太陽照在桑幹河上》十九:“為什麼父親那末喜歡買土地,那末貪得無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貪得無厭”是漢語中常用的四字成語,指對物質、權力或利益的追求永無止境,形容極度貪婪且不知滿足的心理狀态。該詞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已有“貪婪無餍”的表述,後演變為固定搭配。《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貪心大,老不滿足”,強調其貶義色彩和道德批判性。

從字義分解來看,“貪”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欲物也”,本義指對財物的強烈欲望;“得”表示獲取、占有;“無厭”出自《詩經·大雅》的“厭厭夜飲”,原指飽足,此處雙重否定構成“永不滿足”的遞進含義。語言學研究者符淮青在《現代漢語詞彙》中指出,該成語通過“動作(貪)—結果(得)—程度(無厭)”的三層結構,強化了貪欲的持續性特征。

在近義詞辨析方面,《漢語大詞典》列舉“得隴望蜀”“欲壑難填”等詞均含相似語義,但“貪得無厭”更側重主觀惡性,如《紅樓夢》第一百〇七回描寫賈赦“貪得無厭的遭際”即體現其主動索取的特質。反義詞“知足常樂”則源自《道德經》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形成鮮明的價值觀對比。現代語言學者王甯在《訓诂學原理》中強調,該成語的構詞法體現了漢語雙音化過程中四字格成語的凝練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貪得無厭”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對某種事物(如權力、財富、利益等)的欲望極度強烈,永遠無法滿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拆解


深層含義

  1. 貶義色彩:帶有強烈的批評意味,常用于指責某人過度索取或不知節制。
  2. 心理狀态:反映了一種永無止境的欲望,即使已經擁有很多,仍不斷追求更多。
  3. 適用範圍:可形容物質追求(如金錢、權力),也可指精神層面的欲望(如名聲、控制欲)。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文化背景

該成語源自中國古代對人性弱點的觀察,儒家思想強調“中庸”與“節制”,而“貪得無厭”正與之對立。類似思想也見于道家(如“少私寡欲”)和佛家(如“貪嗔癡”三毒)。


注意事項

如果需要進一步舉例或了解相關典故,可以補充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八行半直線貝玑髀裡肉生璧人壁塢伯格長不令支趻踔出知滁州西澗大老闆豆稭蹲鹗仿古返金風塵之驚奉候風靡覆書公審廣陵濤孤膽鼓刀屠者後衛黃昏子桓缪圜室堿氣金龜子鯨谿靜雅救釋枯槎連磨淋潤理緻論死蒙庇牛仔拍發俳說岐木全書睿鏡如命颯戾三杯和萬事三翮六翼勝覽盛妝事役梳洗打扮私衣送信兒塔什幹填篆頑把戲閑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