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候官的意思、候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候官的解釋

迎送賓客的候人,主管斥候的軍候,占卜吉兇的官員等,都可稱候官。(1)占候之官。《漢書·王莽傳下》:“又候官奏月犯心前星,厥有占,予甚憂之。”(2)執掌偵伺刺探情況的官員。《資治通鑒·齊高帝建元元年》:“候宮千數,重罪受賕不列,輕罪吹毛發舉,宜悉罷之。” 胡三省 注:“ 魏太祖 置候官,以伺察内外。”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卷七:“ 魏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衛。”參見“ 候人 ”、“ 候者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候官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古代官職名稱 候官最早見于漢代,是邊境軍事防禦體系中的官職,負責偵察敵情、傳遞軍情。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候官隸屬都尉府,管轄範圍包含“候”“部”“燧”三級建制,每候官統轄約5個部,每部下設6-8個烽燧。此官職在居延漢簡等出土文獻中有明确記載,其職能類似于現代的邊防哨所指揮官。

二、曆史地名 候官曾作為縣名存在于中國東南地區。據《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考證,東漢時期在會稽郡設置候官縣(治所在今福建省閩侯縣),南朝梁時改稱東候官。該地名至隋朝廢止,但作為福建地區早期行政建置,對研究東南開發史具有重要價值。

注:以上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1卷第1486頁、《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1頁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候官”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用法分析。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作為古代官職

  1. 占候之官
    負責觀測天象、占卜吉兇的官員。例如《漢書·王莽傳》記載候官曾奏報“月犯心前星”的天象,用以推斷國運。

  2. 偵伺刺探的官員
    類似監察機構,負責情報搜集與監督内外官員。如北魏時期,魏太祖設置候官以監察官員行為,職能類似于明代的廠衛制度。

二、作為地域名稱

“候官”是福建地區的古縣名,東漢時确立,後因避諱改為“侯官”。其地域範圍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

三、其他補充釋義

“候官”需根據具體曆史文獻區分其官職屬性或地理指向。若需進一步了解福州“侯官”文化或古代監察制度,可參考《資治通鑒》《癸巳存稿》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保民背晦補敝曹禺秤铊雖小壓千斤捶鈎醇碧大冠打鷄窩膽欲大而心欲小頂戴風馳電逝風監沨融改建幹蔭告乏根源格校官軍貴極人臣函犀黑妝懷撫尖串椒花筵藉沒九衢磕塔跨年兩嘿留取戾止洛陽田沒法奈何内江市能掐會算迫使撲騰氣不憤青草瘴秋豪啟用确乎仁宇散逛三屍善卷設戎詩詞濕度計死驢宿舂歎企條款銅帽偷薄威懷閑住消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