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梁彎曲不直。 漢 王延壽 《王孫賦》:“突高匡而曲頞,……”按,《說文·頁部》:“頞,鼻莖也。”一說,頞,額也。見《古文苑》卷六《王孫賦》 章樵 注。
“曲頞”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ǔ 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王孫賦》原文或《說文解字》相關注釋。
曲頞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脖子向後仰起,臉部或頭部呈現彎曲的姿勢。
曲頞的部首是曰(日),總共有10畫。
曲頞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曲項而望天。」其中的「曲項」的意思即是曲頞,指的是人們望天仰頭,以表達對天地萬物敬畏的态度。
在繁體字中,曲頞可以寫作「曲頸」。
在古代,曲頞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基本相同。
他因為太過緊張,脖子曲頞着。
- 頸曲: 指人的脖子因為姿勢或習慣的不良導緻拱起曲折。 - 曲頸鳥: 指一種的鳥,因其頸部長而彎曲,因此得名。 - 駝背: 指因脊椎畸形或身體姿勢不正确而導緻背部呈現曲頞狀。
- 擡頭:指把頭或臉部向上擡起。 - 仰視:指由于姿勢或位置的變化而向上看。
- 低頭:指把頭部或臉部朝向下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