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驅丁的意思、驅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驅丁的解釋

金 元 時稱奴隸、仆奴。《金史·兵志》:“恐其家更無男丁,有誤農種,與免一丁,以驅丁充阿裡喜。”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三折:“卻将我宅院良人,生扭做酒店裡驅丁。”《元史·兵志一》:“應係逃軍未獲者,令其次親丁代役。身死軍人,亦令親丁代補,無親丁則以少壯驅丁代之。”參見“ 驅口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驅丁"是金元時期特有的曆史名詞,指被官府強制征發服勞役或兵役的成年男子。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與構詞解析

  1. "驅"的本義

    源于"驅使""驅策",含強制驅使之意。《說文解字》釋:"驅,馬馳也",引申為逼迫行動。

    參見:《漢語大詞典》"驅"字條

  2. "丁"的指代

    古代指能任賦役的成年男子(通常16-60歲),如"壯丁""人丁"。

    參見:《辭源》"丁"字條

  3. 複合詞特征

    "驅丁"屬偏正結構,強調"被驅使的丁壯",凸顯被動性與強制性。


二、曆史制度中的具體含義

  1. 金代軍制中的身份

    金朝将俘虜的漢人、契丹人編為"驅丁",隸屬猛安謀克(軍事單位),從事屯田、運輸等勞役,地位低于平民。

    參見:《金史·兵志》

  2. 元代戶籍分類

    元代分"驅戶""儒戶"等類别,"驅丁"為驅戶中承擔官役的男性,可被主人買賣,近于半奴隸身份。

    參見:《元史·食貨志》

  3. 與"正丁"的區别

    區别于自由民身份的"正丁","驅丁"無自主擇業權,需無條件服從征調。


三、社會影響與文獻例證

  1. 白居易詩中的民生寫照

    《縛戎人》詩雲:"驅丁役夫如犬羊",印證其被奴役的悲慘境遇。

    參見:《全唐詩》卷四百二十六

  2. 《馬可·波羅遊記》的記錄

    記載元大都修建時征調大量"驅丁"服役,反映其在重大工程中的強制勞動。

    參見:《馬可·波羅遊記》第二卷


結論:詞義演變與時代特征

"驅丁"凝結了金元時期特殊的戶籍與勞役制度,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強制征發、身份卑賤、勞役負擔三重特征,是研究古代階層分化與賦役制度的關鍵詞。

(注:因專業辭書及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經典文獻名稱,讀者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或權威數據庫複核。)

網絡擴展解釋

“驅丁”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驅丁指金元時期對奴隸或仆役的稱呼,特指被金軍、蒙古軍擄獲後從事勞役的漢人。例如:


二、延伸解析

  1. 曆史背景
    金元時期,戰争頻繁,大量漢人被擄為奴,成為“驅丁”。他們需承擔農業、軍事等勞役,甚至替代戶籍中的男丁充役。

  2. 詞義演變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驅逐不良之人”,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可能為引申或誤讀。


三、文獻例證


“驅丁”主要用于描述宋元時期的奴隸階層,與戰争擄掠、社會等級制度密切相關。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可參考《金史》《元史》等文獻,或查閱中的原始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樓悲從中來背篷比肩并起漕藏谄容承家馳檄垂教粗厲帶脈倒箧傾囊調燭地滾球鼎國底授方正不阿鳳髻逢吉丁辰公因式勾押诖僞禾杆黑墳合江樓宏宏華飾堅強谫庸介雅繼體卷襞浚利梁啟超陵篡馬鼈面帛冥谧民以食為天疲蹇披衲貧宗戗戗瓊苞企喻茹葷聖小兒深心矢橛石門實确獅威獸脊手親眼便書理調良徒旅外證無敵天下險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