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xtort]∶搜尋掠奪
搜括脂膏
(2) [seek]∶搜求
亦作“ 搜刮 ”。 1.搜求;搜索;搜集。《梁書·武帝紀中》:“凡諸郡國舊族,邦内無在朝者,選官搜括,使郡有一人。”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契稅》:“兩縣除将庫積銀兩并節年存留通融支盡外,搜刮先年庫貯黑漆銅錢,申允搭支,少救燃眉。” 茅盾 《子夜》八:“他隻好把所有的現款都搜括攏來,全家搬到 上海 。”
(2).謂用各種方法掠奪財物。 宋 司馬光 《言蓄積劄子》:“官吏往往更行收糴,所給官錢既少,百姓不肯自來;中糴則遣人編攔搜括,無異於寇盜之鈔劫。” 明 周岐 《官兵行》:“傾倉倒甕恣搜括,排墻堕壁掘餘藏。”《老殘遊記》第一回:“誰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衆人外,又有一種人在那裡高談濶論的演説。” ********* 《現在與将來》:“試看那強盜軍閥,那個不是忙着搜括地皮,扣侵軍饷……預備他那子孫下輩萬世之業?”
蒐括:搜集。 明 淩濛初 《<初刻拍案驚奇>序》:“獨 龍子猶 氏所輯《喻世》等諸言,頗存雅道,時著良規,一破今時陋習,而 宋 元 舊種,亦被蒐括殆盡。”
“搜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搜尋與搜集
原義指通過廣泛搜索、搜集的方式将事物或信息囊括進來,形成全面整合。例如古漢語中“夜分求衣,未遑搜括”表示匆忙中未能細緻搜尋。此用法偏中性,可用于描述知識積累或資源整合。
掠奪財物
更常見的引申義為通過強制手段掠奪財物,與“搜刮”同義。例如《老殘遊記》中“搜括衆人”指用不當手段聚斂財富,具有明顯的貶義色彩。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現代使用中更偏向“搜刮”的負面含義,需注意語境區别。
《搜括》(sōu ku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搜索并奪取、追尋并奪取。它包含了搜尋和奪取兩個動作的意義。
字形上,搜括的部首是手(扌)和博(十),其中手部作為左部,博部作為右部。搜括的總筆畫數為11。
搜括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具體來源不詳。它在古代并不常用,現代漢語中也比較少見。
搜括的繁體字為「搜括」,拆分部首和字形與簡體相同,筆畫數也一樣。
在古代,搜括的字形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整體結構和意思基本保持一緻。
1. 他迅速搜括了房間裡的每一個角落,卻沒有找到丢失的錢包。
2. 那個偵探經過精心搜括,最終揭露了謀殺案的真兇。
搜尋、搜查、拿取、取得
搜集、搜羅、尋找、奪取
放棄、舍棄、送還、交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