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黃面老禅。 明 李贽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一文才如 濤 ( 薛濤 )者,猶能使人傾千裡慕之,況持黃面老子之道以行遊斯世,苟得出世之人,有不心服者乎?”
“黃面老子”是一個具有佛教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
佛教術語
指釋迦牟尼佛。因佛陀身現金黃色光明相,故稱“黃面”。該詞常見于禅宗文獻,用于尊稱佛陀,強調其智慧與禅法傳承,如明代李贽曾用此詞代指佛教教義。
文學意象
在宋代釋祖欽的《偈頌一百二十三首》中,“黃面老子”被賦予更生動的比喻:
黃面老子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面黃肌瘦,形容非常憔悴和衰老的樣子。下面将對這個成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黃面老子的拆分部首是黃、面、老,共有10個筆畫。
黃面老子最早見于明代李時中的《初學記》,原文是“黃面老子,有饑色如此者,古人多稱為餓虎”。
黃面老子(繁體字)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黃面老子的寫法為“黌麵考兒”。
他最近工作過度,變成了個黃面老子。
黃發老人、面黃肌瘦、老态龍鐘
面黃肌瘦、骨瘦如柴、幹皺黃瘦
紅光滿面、容光煥發、年輕貌美
總結:黃面老子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憔悴和衰老的樣子,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可知,它的組成部分是黃、面、老,共有10個筆畫。這個成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中的《初學記》,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為“黌麵考兒”,而繁體字的寫法為黃面老子。除了黃面老子這個成語外,還有一些近義詞如面黃肌瘦、骨瘦如柴,以及反義詞如紅光滿面、容光煥發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