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亭障。邊塞的堡壘。庭,通“ 亭 ”。《舊唐書·杜希全傳》:“乃者城池失守,制備無據,千裡庭障,烽燧不接,三隅要害,役戍其勤。”
“庭障”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主要存在兩種解釋:
讀音:tíng zhàng
解釋:指古代邊塞的防禦堡壘或軍事據點,其中“庭”為通假字,通“亭”(古代邊防哨所)。該含義在曆史文獻中常見,例如《舊唐書·杜希全傳》記載:“千裡庭障,烽燧不接”,描述邊塞堡壘的分布與軍事防禦狀态。
解釋:部分詞典(如)提到“庭障”可指家庭和諧無争執的狀态,由“庭”(家庭)和“障”(障礙)組合引申而來,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用。
建議:
在閱讀古文或曆史資料時,“庭障”通常指邊塞堡壘;若需引用“家庭和睦”含義,建議結合上下文或進一步考證。更多實例可參考《舊唐書》等史料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庭障(tíng zh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庭院中的隔離物或屏障,通常用來分隔室内和室外空間,起到隔離或保護的作用。
庭障的部首是廣(guǎng),共有10個筆畫。
庭障是一個中文詞彙,沒有明确的來源。在繁體字中,庭障的寫法是庭牆。
在古代,庭障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保持現代的形狀。在古老的文獻中,如《康熙字典》,庭障的字形和現在幾乎一樣。
1. 院子裡裝了庭障,為了增加私密性。
2. 在古代,庭障常被用來保護貴族的庭院。
近義詞:
- 牆壁
- 屏風
- 隔離物
反義詞:
- 開放
- 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