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粉身碎骨。 唐 王勃 《上百裡昌言書》:“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復何面目以談天下之事哉!”
“灰身粉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最早見于唐代王勃的《上百裡昌言書》:“誠宜灰身粉骨以謝君父,複何面目以談天下之事哉!”,表達以死謝罪的決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成語的延伸用法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3、6)。
《灰身粉骨》指的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的屍體已經燒成了灰燼。常用來形容英勇犧牲、壯烈殒身的情景。
《灰身粉骨》這個成語的部首是火字旁,部首拼音是huǒ。它的總筆畫數為十一畫,分别是灰(六畫)、身(七畫)、粉(十一畫)、骨(九畫)。
《灰身粉骨》這個成語來源于宋代文學家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其中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肯愁舊國腐,多難新身。”一句,形象地描繪了灰骨煙消、身亡在外的悲壯場景。
《灰身粉骨》的繁體字為灰身粉骨。
古時候,灰、身、粉、骨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灰”在古代寫作“灬”,“骨”在古代寫作“骨”,現代寫作“骨”。
1. 他為國家獻身,最終化為灰身粉骨。
2. 在那場慘烈的戰争中,成千上萬的士兵隻能以灰身粉骨的方式為和平作出貢獻。
1. 灰燼:指燃燒後所剩下的灰。
2. 粉碎:指将物體破碎成粉末。
3. 骨灰:指人或動物死後骨頭被火焚燒之後所剩下的灰燼。
1. 英勇就義
2. 浴血奮戰
生機盎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