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自找挨罵。《筆生花》第二回:“呀,姑娘好端端啼哭做甚?恐被人看見,又要讨駡。”《筆生花》第七回:“ 采芹 道:‘方才因見公子吃得沉醉,若插嘴時又好讨駡了。’”
“讨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自找挨罵”,指主動做出可能招緻他人責罵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典文學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筆生花》相關章節。
讨罵(tǎo mà),意為向别人讨取大量的謾罵或批評。字詞的拆分部首為讠和馬,總計14畫。
“讨罵”這個詞來源于漢語,是一種表達人們為了追求個人或集體目的而故意招緻他人的謾罵或批評的行為。在現代社交媒體的流行中,讨罵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
在繁體字中,“讨罵”可以寫作「討罵」。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讨罵”的方式略有不同。在小篆時代,它的形狀很像現代的“龍”,組成的部首是一個“言”字,下面寫一個像馬一樣的部首。然而,這個寫法并沒有延續下來,而被現代字形所取代。
以下是一些關于“讨罵”的例句:
1. 我不想因為我的意見而讨罵。
2. 他發布了一條具有争議性的言論,立即遭到了許多人的讨罵。
組詞:讨罵狂(指喜歡挑起争端引起他人讨罵的人)。
近義詞:挑釁、叫苦、激怒。
反義詞:稱贊、表揚、嘉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