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懼。《呂氏春秋·慎大》:“ 湯 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 伊尹 往視 曠夏 。”《易·乾》“夕惕若厲” 唐 孔穎達 疏:“雖至於夕,恆懷惕懼。”
“惕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達戒慎恐懼的心理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惕懼”指因潛在危險或不利情況而感到憂慮、害怕,強調對未知或風險的高度警覺和緊張心理。其核心是“戒懼”,即保持謹慎、避免松懈的态度。
詞源與古籍用例
現代用法
“惕”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懼”(《說文解字》),引申為小心謹慎(如“警惕”);“懼”則直接表恐懼。“惕懼”二字結合,更強化了心理層面的持續性與主動性。
《惕懼》是一個由兩個相同的漢字組成的詞彙,意為害怕、擔心、憂慮。下面将為您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心,意為與心相關的事物。
筆畫:《惕懼》這個詞共有12個筆畫。
《惕懼》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三年》的文章中,原指因畏懼而基于戒備、警惕的狀态。
《惕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悐懼」。
在古代,漢字《惕懼》的寫法會有一些變體,例如「惕懼」、「悌懼」等。
1. 他惕懼地望着黑暗的森林,不敢往前走。
2. 孩子們聚在一起,因為他們對原始森林心存惕懼。
1. 警惕:************,時刻保持警覺。
2. 擔驚受怕:驚慌失措,害怕不安。
3. 憂心忡忡:擔心憂慮,内心不安。
1. 憂慮:指心情不安,因擔心事情的結果而感到焦慮。
2. 害怕:感到不安和恐懼,受到威脅時産生的一種心理狀态。
1. 坦然:指心情平靜、自然、不用擔心或恐懼的狀态。
2. 無畏:指不害怕、不畏懼的心态。
綜上所述,《惕懼》是一個表示害怕、擔心、憂慮的詞彙。它的拆分部首是心,有12個筆畫。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三年》中,原指一種警惕的狀态。在繁體字中寫作「悐懼」。在古代,它的寫法有一些變體。一些例句可以幫助理解其用法。與其相關的組詞有「警惕」、「擔驚受怕」和「憂心忡忡」。近義詞有「憂慮」和「害怕」,而反義詞則是「坦然」和「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