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惕懼的意思、惕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惕懼的解釋

戒懼。《呂氏春秋·慎大》:“ 湯 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 伊尹 往視 曠夏 。”《易·乾》“夕惕若厲” 唐 孔穎達 疏:“雖至於夕,恆懷惕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惕懼(tì jù)是漢語中一個表示高度警覺與擔憂的複合詞,強調因潛在危險或責任而産生的戒慎恐懼心理。以下從權威詞典與文獻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一、字義溯源與構成

  1. 本義指“警惕、戒懼”,《說文解字》釋為“敬也”,引申為對潛在危機的警覺。如《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217頁)。

  2. 意為“害怕、憂慮”,《爾雅·釋诂》注“恐也”,強調心理上的不安。如《論語·顔淵》:“内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來源:郭璞《爾雅注疏》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頁)。


二、詞義解析

惕懼融合二字含義,指因意識到風險、責任或過失而産生的戒慎恐懼,常見于以下語境: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1. 《詩經·小雅·小旻》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以比喻表達對國事的惕懼。

    來源:毛亨《毛詩正義》卷十二(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89頁)。

  2. 《後漢書·明帝紀》

    “朕承大運,繼體守文,夙夜惕懼,不敢荒甯”,體現帝王對治國重任的敬畏。

    來源:範晔《後漢書》卷二(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96頁)。


四、現代釋義與用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

惕懼:警惕畏懼;戒懼。

例句:“他對崗位職責始終懷有惕懼之心,絲毫不敢懈怠。”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第1290頁)。


五、近義詞辨析


“惕懼”是漢語中表達高度自覺性憂患意識的詞彙,根植于儒家修身文化與曆史語境,至今仍用于描述對職責、道德或風險的審慎态度。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經典文獻及權威辭書,體現了漢語詞義的深層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惕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表達戒慎恐懼的心理狀态,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惕懼”指因潛在危險或不利情況而感到憂慮、害怕,強調對未知或風險的高度警覺和緊張心理。其核心是“戒懼”,即保持謹慎、避免松懈的态度。

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古籍用例

    • 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慎大》:“湯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描述商湯因憂心天下而心懷戒慎。
    • 唐代孔穎達在《易·乾》的注釋中寫道:“雖至於夕,恆懷惕懼”,進一步說明其“時刻警惕”的涵義。
  2. 現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對工作、安全等問題的嚴肅态度,如“常懷惕懼之心,建立常态化防範機制”。
    • 也可描述人際交往中的謹慎心理,例如“連我也惕懼他三分”。

使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

“惕”單獨使用時,本義為“懼”(《說文解字》),引申為小心謹慎(如“警惕”);“懼”則直接表恐懼。“惕懼”二字結合,更強化了心理層面的持續性與主動性。

别人正在浏覽...

鳌海邊帥邊子不規矩穇子齒寒池魚籠鳥充起打辣酥丹野吊勉頂職二日本風儀負壘服畏隔搔貫熟豪氣未除尖刀江神子潔雅開洩渴乏可逆累瓦結繩龍刀龍銮鹿埵論比潞琴庬洪猛省缗泉闵傷剖判千山萬水起夜群賢畢至撒漫散蕩三人一龍燒煳了卷子蛇毛馬角神品拾菜娘失桂識遠缞麻死魄松椿帖服投名秃友望阙違令五三遐服消場霄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