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謂月亮的有光部分為明,無光部分為魄。朔後月明漸增,月魄漸減,故謂之死魄。反之,望後月明漸減,月魄漸生,即謂之生魄。《逸周書·世俘》:“越若來,二月既死魄。” 孔晁 注:“朔後為死魄。”《書·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 孔 傳:“旁,近也。月二日,近死魄。”《漢書·律曆志下》引作“旁死霸”, 顔師古 注:“ 孟康 曰:‘月二日以往,月生魄死,故言死魄。魄,月質也。’霸,古魄字同。”近人 王國維 以為 孔 傳、 孟 說謬不足據。參閱《觀堂集林·生霸死霸考》。
關于“死魄”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死魄”是中國古代對月亮周期性變化的一種描述。古人将月亮發光的部分稱為“明”,無光的部分稱為“魄”。當朔日(農曆初一)之後,月亮明亮部分逐漸增加,無光部分(魄)逐漸減少,這一過程稱為“死魄”;相反,望日(農曆十五)之後,明亮部分逐漸減少,魄的部分重新生成,稱為“生魄”。
二、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逸周書·世俘》中的記載:“越若來,二月既死魄。”東漢學者孔晁注解為“朔後為死魄”,即朔日之後魄逐漸消亡。《尚書·武成》亦有“旁死魄”的描述,指農曆初二月亮形态(此時魄已臨近消亡)。
三、演變與争議
四、延伸理解
“魄”在古漢語中亦指依附人體的精神(如“魂魄”),但“死魄”一詞專用于天文概念,與靈魂無關。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注疏及現代考據,反映了古代天文觀與語言演變的關聯性。
《死魄》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文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1. 死:人字旁(亻)+ 口字旁(口),共6畫。
2. 魄:鬼字旁(鬼)+ 白字旁(白),共14畫。
來源:
《死魄》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德充符》中,意為“亡魂”或“死後的靈魂”。在這裡,“死”表示亡故,“魄”表示靈魂。
繁體:
《死魄》的繁體字是「死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對于字形有多種變體,古時候的寫法不拘泥于現代字形。關于《死魄》在古代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資料記載。
例句:
1. 他感到周圍彌漫着一股陰冷,仿佛死魄在四處遊蕩。
2. 那個恐怖的故事讓他毛骨悚然,不禁想起幽靈和死魄。
組詞:
1. 生魄:指活着的人的精神或氣魄。
2. 魄散:指靈魂離開或消散。
3. 鬼魄:指鬼神的魂魄。
近義詞:
1. 亡魂:指死後的靈魂。
2. 幽靈:指死後幽遊的靈魂。
反義詞:
1. 有生之年:指在人還活着的時候。
2. 雙全之身:指人完好地活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