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科舉落第。 唐 人謂登科為折桂,故稱。 唐 盧綸 《送魏廣下第歸揚州》詩:“獨歸初失桂,共醉忽停杯。”參見“ 折桂 ”。
“失桂”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形容科舉落第。以下是詳細解釋:
“失桂”指科舉考試未能及第(落榜)。古代以“折桂”比喻登科中舉(典故源自《晉書》中郤诜自稱“桂林一枝”),因此未考中者被稱為“失桂”。
唐代科舉文化
唐代文人常用“折桂”代指科舉成功,如盧綸詩句“獨歸初失桂,共醉忽停杯”(《送魏廣下第歸揚州》),直接以“失桂”表達友人落第的遺憾。
傳說背景
據傳秦朝考生桂陽因臨場失誤錯失桂冠,後人以此故事警示珍惜機遇。成語結構為“動詞+名詞”,“桂”特指科舉頭名的桂冠。
現代語境中,“失桂”可引申為關鍵時刻錯失成功機會,例如比賽或競争中因微小失誤導緻失敗。
參考來源:可查看網頁(漢典)、(查字典)了解更多曆史用例及成語解析。
失桂是一個具有多義的漢字詞語。它可以指代失去桂冠、丢失榮耀的意義,也可以指代失去對方的愛情、失戀的意義。此外,它還可以表示丢失了自己的理想、目标的含義。
失桂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個筆畫。
失桂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後來逐漸廣泛應用于古代文學中,如古詩詞和戲曲作品。
繁體字“失桂”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失桂的字形并不完全相同。它是由兩個字形組合而成。失的古代字形是“大”後面加上“一”,桂的古代字形是由“木”和“卷”組合而成。
1. 他因為一場失桂的比賽而沮喪了很久。
2. 她失去了他的愛,感到像失桂一樣的失落。
3. 在這次挫折後,他感到自己已經失桂,需要重新樹立目标。
失落、失意、失戀、失望
失敗、挫折、損失
成功、勝利、獲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