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潞簡王 朱常淓 所制的琴。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潞王畫蘭石刻》:“﹝ 朱常淓 ﹞性耽風雅,善鼓琴,製琴數百張傳世,名‘潞琴’。”
潞琴是明代潞簡王朱常淓所制的古琴,具有深厚的曆史和文化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來源
潞琴指明代藩王朱常淓(封潞簡王)監制或親自參與制作的古琴。朱常淓為明神宗之侄,萬曆年間襲封潞王,封地位于河南衛輝府(今新鄉市)。他精通音律,曾造琴數千張,其中以“中和”琴最為著名。
工藝特點
曆史地位
潞琴在明代已為皇室珍品,崇祯帝曾将其作為賞賜諸王的禮物。清代文獻如《吹網錄》記載其傳世盛名,清末民初琴學家楊宗稷亦評價潞琴數量僅次于益王琴,位列明代四大藩王琴之一。
文化傳承
如今,潞琴藝術被列為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音樂會和非遺項目仍在延續其文化影響。現存潞琴多藏于博物館,如新鄉市博物館藏“中和”琴為國家珍貴文物。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閱《池北偶談》《吹網錄》等古籍,或參考新鄉市博物館的潞琴實物資料。
潞琴,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潞”和“琴”兩個部分組成。潞(lù)是一個多音字,其主要意思是指污濁的水流;琴(qín)指一種彈撥樂器。
潞的部首是“氵”(三點水),共有10畫,讀音為lù。
琴的部首是“王”(玉),共有11畫,讀音為qín。
潞琴這個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書·卷四十四·子昂列傳》中。在繁體字中,潞琴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潞琴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差别,隻是書寫方式略有不同。
他沉醉在潞琴的音樂中,忘卻了煩惱和疲憊。
潞琴在組詞時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
- 潞音:指流水發出的聲音。
- 琴曲:指演奏的樂曲。
- 音樂:指以聲音為基礎的藝術創作。
- 樂器:指用于演奏音樂的器具。
潞琴的近義詞包括:
- 琵琶:指彈撥樂器中的一種,與琴相似。
- 古筝:指一種有弦的樂器,也是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樂器。
潞琴的反義詞沒有特定的詞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