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牙齒外露而寒。比喻有外憂。《穀梁傳·僖公二年》:“語曰:脣亡則齒寒,其斯之謂與。”《舊唐書·田弘正傳》:“自 弘正 歸國,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齒寒之懼。”《新唐書·窦建德傳》:“二國兵不解, 唐 彊 鄭 弱,勢必舉 鄭 , 鄭 滅則大 夏 有齒寒之憂。”參見“ 脣亡齒寒 ”。
(2).齒酸。 宋 孫艤 《菩薩蠻·落梅》詞:“一點著枝酸, 吳姬 先齒寒。”
“齒寒”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它最核心、最完整的含義體現在成語“唇亡齒寒”之中。該成語具有深刻的比喻意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字面本義
二、 引申比喻義 “唇亡齒寒”的核心含義是其引申的比喻義:
三、 用法特點
四、 出處與典故 “唇亡齒寒”的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 背景: 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
- 勸谏: 虞國大臣宮之奇極力勸阻虞公。他指出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表”),兩者關系如同面頰骨和牙床(“輔車相依”),更如同嘴唇和牙齒(“唇亡齒寒”)。如果虢國被晉國滅亡(唇亡),失去了這個屏障,虞國(齒)也必然跟着滅亡(齒寒)。
- 結果: 虞公不聽勸告,答應了晉國。晉國在滅掉虢國後,回師途中果然順勢也滅掉了虞國,印證了宮之奇的預言。
五、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唇亡齒寒】 chún wáng chǐ hán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唇亡齒寒】 亦作“脣亡齒寒”。唇缺則齒露受冷。比喻關系密切,利害共同。語出《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宮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脣亡齒寒’者,其 虞 虢 之謂也。”
【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輔,頰骨;車,齒床。兩者相互依存。後以“唇亡齒寒”比喻利害關系十分密切。
“齒寒”作為“唇亡齒寒”成語的一部分,其含義是指因失去嘴唇(屏障/依靠)而導緻的牙齒暴露受寒的狀态。在完整成語“唇亡齒寒”中,它被用來比喻事物之間(尤其是雙方)存在極其緊密的依存關系,一方受損或滅亡,另一方也必然遭受禍害。這個成語源自著名的曆史典故,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強調了認識共同利益、維護互助關系的重要性。
“齒寒”是一個中文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比喻兩個層面解析,常與成語“唇亡齒寒”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寒冷到極點,牙齒感到寒冷。例如形容天氣或環境極度嚴寒,讓人體感不適。這一用法較為直白,多用于文學描寫(如宋代孫舣的詞中描述“齒酸”之感)。
更常見的用法是作為成語“唇亡齒寒”的簡略表達,比喻雙方關系密切,一方受損,另一方必受牽連。例如:
“齒寒”單獨使用時多指寒冷,但更需注意其作為成語“唇亡齒寒”的核心意義。這一表達跨越千年,至今仍用于強調相互依存關系的重要性。
安泰八拜百花龍錦标同伐異秉燭夜遊壁牙才女晁補之程限陳維崧出主黛嬌打擂單色光到來搭設釣駱駝滴溜嘟噜東流西落都坑杜口無言鈍頭筆服卉關捩栝子松箭滴降壓艱巨冀北空群哜嘈警惠唠噪雷雨雲列卿鈴箭陵阙立身揚名漏發冒居謬誤目揖木栅門納禮盤固飄萍浪迹剽聲潛蹤匿影起浪缺如蛇蟲百腳守助稅介四論宗探口氣天涯咫尺替天行道屯夕望羊文劾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