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建王朝為表彰功臣而建築的高閣,繪有功臣圖像。也稱淩雲閣、淩煙閣。 晉 陸雲 《牛責季友文》:“陳讜言於洪範,圖遺形於霄閣。”
“霄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表彰功臣的高閣
指封建王朝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高層建築,内部繪有功臣畫像,類似唐代的淩煙閣。這一含義在多個權威典籍中均有記載。例如晉代陸雲《牛責季友文》提到“圖遺形於霄閣”,即通過畫像在霄閣中留存功臣形象。
引申的高遠意象
部分資料(如)提到其可指“高山之巅或高樓閣上”,形容位置高遠,常見于古代詩詞中,用于象征高潔情操或宏偉境界。
需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學場景。
霄閣,是一個形容詞詞組,用來形容建築高聳入雲、巍峨壯麗的樣子,通常用以形容宮殿、廟宇、樓閣等具有崇高氣勢的建築。霄閣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霄”和“閣”,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相關内容。
霄的拆分部首是雨部,它的筆畫數為17畫。霄這個字最早源自《詩經·唐風·羔裘》:“穆穆文王,於穆文王。穆穆衆庶,於緝熙阇。”其中“緝熙阇”就是霄的古稱,意思是高于大地的雲層。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霄的繁體寫法為曉。在古時候,霄的寫法曾經有所變化,例如《說文解字》中将霄的寫法改為“丂”。
閣的拆分部首是阝部,它的筆畫數為9畫。閣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中,原文記載:“深則厲,淺則揭。”其中“淺則揭”即指建築物的高度不夠,應加以增高。古代漢字中,閣的繁體寫法為閣。
1. 遠望那座霄閣,宛如一道仙境的存在。
2. 這座廟宇的霄閣巍峨壯麗,彰顯出古代建築的雄偉氣勢。
1. 閣樓:指樓房中的最頂層,一般用于儲物或休憩。
2. 高山之巅,傲立着一座霄宮。
巍峨、壯麗、雄偉
地窖、洞穴、低矮
以上就是關于“霄閣”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的内容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