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aggee] 一種一年生禾草,種子可磨成一種多少帶苦味的粉末,可作為食品
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可食,亦作為飼料。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穇子》:“苗如茭黍,入九月抽莖,有三棱、如水中藨草之莖,開細花,簇簇結穗如粟穗而分數岐,如鷹爪之狀,内有細子如黍粒而細,赤色,其稃甚薄,其味粗澀。”
穇子(讀音:cǎn zǐ),是禾本科穇屬(Eleusine)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學名通常指穇(Eleusine coracana (L.) Gaertn.),又稱龍爪稷、鴨腳稗、雞爪谷等。它在漢語詞典及植物學中的詳細釋義如下:
字形與讀音
“穇”字由“禾”與“參”組成,屬禾本科植物名稱,普通話讀作cǎn(第三聲),部分方言或古音中亦讀作shān(如“穇子”在《廣韻》中記作“所銜切”)。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詞典定義
穇子指一種籽粒可食用的谷物,穗形似禽類爪趾,故有“龍爪稷”“鴨腳稗”等别稱。其籽實常加工為糧食或釀酒原料,莖葉可作飼料。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2016年。
形态描述
來源:《中國植物志》第10(1)卷,科學出版社,1990年。
分類地位
屬禾本科(Poaceae)穇屬(Eleusine),與牛筋草(Eleusine indica)近緣,但穇子(E. coracana)為栽培種,籽粒顯著更大。
來源:Flora of China, Vol. 22, 2006.
傳統糧食作物
籽實脫殼後磨粉,可制餅、粥或釀酒(如西藏門巴族的“雞爪谷酒”)。因其耐旱、耐瘠薄,曾是山區重要的救荒作物。
來源:《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作物卷》,農業出版社,1991年。
飼用與生态價值
全株可作為優質牧草;根系發達,有助于水土保持,適合在幹旱丘陵地區種植。
來源:《中國飼用植物志》,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年。
明代《救荒本草》載:“穇子,生田野中,葉似稻葉而短,穗似稗子穗,其子如黍粒大,茶褐色……采子舂米煮粥或磨面作餅皆可食。”印證其作為救荒作物的曆史角色。
來源:【明】朱橚《救荒本草》卷四,1406年。
主要分布于中國南方山區(如雲南、貴州、西藏)、印度及東非。喜溫暖氣候,適應性強,常見于海拔1000-2500米旱坡地。
來源:《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糧食作物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年。
穇子(學名:Eleusine coracana)是禾本科穇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穇子又稱“穇”“草種子”“龍爪粟”,主要分布于東半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中國安徽、河南、陝西等地有栽培。
“穇”發音為cǎn,部分地區因其穗形似龍爪得名“龍爪粟”。需注意與“籰子”(繞線工具)、“瘊子”(皮膚疣)等同音或形近詞區分。
如需更深入的植物學信息,可參考百科詞條來源。
拜觐背誓裱畫懆懆長槊陳白塵侈袂螭衣雌雄未決倒底丁期蠹叢飛飏糞土不如傅彩服珥感嘅甘眠公私兩利鈎吻規慮豪暴黑衣紅樓夢懷珍畫絹戶曹尚書回納劫貝驚浪進種善羣開爾文理睬靈岫夢覺蒙絡念恤捏故配隸潛嚴輕重緩急跂石散散停停掃斷穑督勝利品神爵深中肯綮飾巾事寔受家稅印他腸唐伯虎條秩通說團緣頹沱缃缛象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