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搖不定;動蕩不定。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運象篇一》:“此非所謀,吾子加之至慮,散蕩斯念,宜慎之耳。”《再生緣》第九回:“到處為家多散蕩,逢人便問幾何程。”
(1).閑遊。《紅樓夢》第七回:“他不請我們單請你,可知是他的誠心,叫你散蕩散蕩,别辜負了他的心。” 韋君宜 《乘公共汽車旅行記》:“候車室裡許多人都跑到公路上、院子裡和車站對面賣粽子老太婆的茶攤上散蕩去了。”
(2).見“ 散6*彈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散蕩漢語 快速查詢。
“散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以下為詳細分析:
動搖不定;動蕩不定
指事物處于不穩定或波動的狀态,常用于描述物理或抽象事物的動态變化。例如,南朝陶弘景在《真诰》中提到“散蕩斯念”,形容心緒的動蕩。現代用法中也可形容氣浪擴散的場景,如“一圈氣浪翻滾……迅速擴散,蕩漾着波紋”。
閑遊;漫無目的地遊蕩
這一含義更偏向行為描述,如《紅樓夢》中提到的“散蕩散蕩”,即指隨意走動、放松身心。
該詞在書面語中較常見,口語中使用較少。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避免歧義。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古典文獻或專業詞典來源。
散蕩是一個多義詞,可以作為形容詞或動詞使用。作為形容詞時,散蕩通常指人或行為不穩定、不規律,缺乏目标或計劃性;作為動詞時,散蕩指四處遊蕩、漫步或流連。
散蕩的拆分是散(sǎn)和蕩(dàng)。其中,散的部首是⺙(三點水),筆畫數為5;蕩的部首是艹(艸),筆畫數為9。
散蕩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尚書大傳·周書·周官》。在繁體字中,散蕩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散蕩的寫法與現代相差不大,隻是結構稍有變化。散的古代寫法為「辶*⻍」,蕩的古代寫法為「艹音躪」。
1. 他的生活一直非常散蕩,沒有固定的工作和住所。(形容詞用法)
2. 沒事的時候,我喜歡在公園裡散蕩,心情會變得很放松。(動詞用法)
散漫、散逸、四散、散盡
遊蕩、流浪、遊逛、徘徊
固定、穩定、安定、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