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惕惧的意思、惕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惕惧的解释

戒惧。《吕氏春秋·慎大》:“ 汤 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寧,欲令 伊尹 往视 旷夏 。”《易·乾》“夕惕若厉” 唐 孔颖达 疏:“虽至於夕,恆怀惕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惕惧(tì jù)是汉语中一个表示高度警觉与担忧的复合词,强调因潜在危险或责任而产生的戒慎恐惧心理。以下从权威词典与文献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


一、字义溯源与构成

  1. 本义指“警惕、戒惧”,《说文解字》释为“敬也”,引申为对潜在危机的警觉。如《周易·乾卦》:“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17页)。

  2. 意为“害怕、忧虑”,《尔雅·释诂》注“恐也”,强调心理上的不安。如《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来源:郭璞《尔雅注疏》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5页)。


二、词义解析

惕惧融合二字含义,指因意识到风险、责任或过失而产生的戒慎恐惧,常见于以下语境:


三、文学与历史用例

  1. 《诗经·小雅·小旻》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比喻表达对国事的惕惧。

    来源:毛亨《毛诗正义》卷十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89页)。

  2. 《后汉书·明帝纪》

    “朕承大运,继体守文,夙夜惕惧,不敢荒宁”,体现帝王对治国重任的敬畏。

    来源:范晔《后汉书》卷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6页)。


四、现代释义与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

惕惧:警惕畏惧;戒惧。

例句:“他对岗位职责始终怀有惕惧之心,丝毫不敢懈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290页)。


五、近义词辨析


“惕惧”是汉语中表达高度自觉性忧患意识的词汇,根植于儒家修身文化与历史语境,至今仍用于描述对职责、道德或风险的审慎态度。其权威释义可追溯至经典文献及权威辞书,体现了汉语词义的深层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惕惧”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表达戒慎恐惧的心理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惕惧”指因潜在危险或不利情况而感到忧虑、害怕,强调对未知或风险的高度警觉和紧张心理。其核心是“戒惧”,即保持谨慎、避免松懈的态度。

详细解释

  1. 词源与古籍用例

    • 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慎大》:“汤乃惕惧,忧天下之不寧”,描述商汤因忧心天下而心怀戒慎。
    • 唐代孔颖达在《易·乾》的注释中写道:“虽至於夕,恆怀惕惧”,进一步说明其“时刻警惕”的涵义。
  2. 现代用法

    • 多用于形容对工作、安全等问题的严肃态度,如“常怀惕惧之心,建立常态化防范机制”。
    • 也可描述人际交往中的谨慎心理,例如“连我也惕惧他三分”。

使用场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补充说明

“惕”单独使用时,本义为“惧”(《说文解字》),引申为小心谨慎(如“警惕”);“惧”则直接表恐惧。“惕惧”二字结合,更强化了心理层面的持续性与主动性。

别人正在浏览...

不可造次产气巉巗驰奔存殁丁玲弟媳恶歹子靊霳干物艮岳弓裘拐角馆舍餶飿汗褟耗爆骅駵慌忽幻像假藉交露捷音金眸寖着禁治进胙开口销可口狂猾乐境恋恋难舍灵丝鹿霓衣露田芦竹南陵佩囊芘赖情甘企图球龄求禄稔衅乳字生地狱收灯蒴果讼言夙敌汤包微蔑温淡文件诬行五言四句相知恨晩宪辟夕烽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