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撥弦樂器的工具。鐵制而成,故名。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琵琶》:“ 開元 中有 賀懷智 ,其樂器以石為槽,鵾雞筋作絃,用鐵撥彈之。” 宋 蘇轼 《杜介熙熙堂》詩:“遙想閉門投轄飲,鵾絃鐵撥響如雷。” 元 張憲 《良宵》詩:“鐵撥頓敲壺口破,金刀頻剪燭心齊。”
“鐵撥”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指古代彈撥弦樂器(如琵琶)的演奏工具,由鐵制成,故稱“鐵撥”。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琵琶》記載,開元年間樂師賀懷智曾用鐵撥彈奏琵琶,以石為槽、鵾雞筋為弦。
文學引用
宋代蘇轼在《杜介熙熙堂》中寫道“鵾絃鐵撥響如雷”,元代張憲的《良宵》也有“鐵撥頓敲壺口破”之句,均描繪了鐵撥演奏時的铿锵音效。
部分資料提到“鐵撥”可比喻說話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如),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優先采用樂器工具的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雜錄》或蘇轼詩詞原文。
《鐵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鐵杆推動,形容堅定不移地支持、推動某個事物。
《鐵撥》由“金”部和“撥”部組成。
“金”是金屬的意思,它在《鐵撥》中代表鐵質物體。
“撥”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由“扌”部和“發”部組成,總計7畫。
《鐵撥》最早見于明代袁宏道的《列仙傳》:“譬如銅鐵之撥,或反折斧嶽,或推時一劍,多謀之士敢于而行。”後來逐漸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口語中。
《鐵撥》的繁體字是「鐵撥」。
古代漢字的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變化,不過《鐵撥》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并未有很大的變化,因此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的寫法相似。例如在宋代的字典《說文解字》中,《鐵撥》的形狀與現代的寫法非常接近。
1. 他是我們團隊的鐵撥,總能在關鍵時刻帶領我們取得勝利。
2. 這個項目需要一個鐵撥式的領導者,能夠穩定團隊,并推動項目的順利完成。
鐵心、鐵杆、鐵證、鐵面、鐵闆
堅定、堅決、毅然、果斷
動搖、猶豫、優柔寡斷、躊躇不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