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拨弦乐器的工具。铁制而成,故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开元 中有 贺怀智 ,其乐器以石为槽,鵾鸡筋作絃,用铁拨弹之。” 宋 苏轼 《杜介熙熙堂》诗:“遥想闭门投辖饮,鵾絃铁拨响如雷。” 元 张宪 《良宵》诗:“铁拨顿敲壶口破,金刀频剪烛心齐。”
“铁拨”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基本定义
指古代弹拨弦乐器(如琵琶)的演奏工具,由铁制成,故称“铁拨”。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记载,开元年间乐师贺怀智曾用铁拨弹奏琵琶,以石为槽、鵾鸡筋为弦。
文学引用
宋代苏轼在《杜介熙熙堂》中写道“鵾絃铁拨响如雷”,元代张宪的《良宵》也有“铁拨顿敲壶口破”之句,均描绘了铁拨演奏时的铿锵音效。
部分资料提到“铁拨”可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如),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佐证,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建议优先采用乐器工具的本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乐府杂录》或苏轼诗词原文。
《铁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铁杆推动,形容坚定不移地支持、推动某个事物。
《铁拨》由“金”部和“拨”部组成。
“金”是金属的意思,它在《铁拨》中代表铁质物体。
“拨”是一个常用的汉字,它由“扌”部和“发”部组成,总计7画。
《铁拨》最早见于明代袁宏道的《列仙传》:“譬如铜铁之拨,或反折斧岳,或推时一剑,多谋之士敢于而行。”后来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口语中。
《铁拨》的繁体字是「鐵撥」。
古代汉字的写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不过《铁拨》这个词的基本形状并未有很大的变化,因此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汉字的写法相似。例如在宋代的字典《说文解字》中,《铁拨》的形状与现代的写法非常接近。
1. 他是我们团队的铁拨,总能在关键时刻带领我们取得胜利。
2. 这个项目需要一个铁拨式的领导者,能够稳定团队,并推动项目的顺利完成。
铁心、铁杆、铁证、铁面、铁板
坚定、坚决、毅然、果断
动摇、犹豫、优柔寡断、踌躇不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