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紅色的蠟。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柳眼黃絲纇,花房絳蠟珠。” 宋 蘇舜欽 蘇舜元 《瓦亭聯句》:“朝廷不惜好官爵,絳蠟刻印埋蓬蒿。”
(2).紅燭。 宋 蘇轼 《次韻代留别》:“絳蠟燒殘玉斝飛,離歌唱徹萬行啼。” 明 汪廷讷 《種玉記·尚主》:“金根車去疾於流,望絳蠟輝煌如晝,耳畔裡恍惚笙歌揭天奏。”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燒二尺許絳蠟二三枝。” ********* 《毀家詩紀》之十:“頻燒絳蠟遲宵柝,細煮龍涎涴宿熏。”
绛蠟是漢語中具有文學意象的複合詞,由"绛"(深紅色)與"蠟"(蠟燭)構成,特指祭祀或慶典所用的紅色蠟燭。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記載的"凡祭祀,共其脂燭",東漢鄭玄注"脂燭,绛燭也",顯示其禮器屬性。唐宋時期逐漸演變為詩詞意象,李商隱《無題》"隔座送鈎春酒暖,分曹射覆绛蠟紅"即以燭影烘托宴飲氛圍,印證其審美價值。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紅色的蠟燭",強調其視覺特征。民俗學者在《中國歲時節令辭典》中補充,绛蠟在婚俗中象征吉慶,在宗廟祭祀中代表莊嚴,這種雙重文化意涵在歐陽修《玉樓春》"春蔥指甲輕攏撚,五彩垂縧雙袖卷。雪香濃透紫檀槽,胡語急隨紅玉腕。當頭一曲情無限,入破铮琮金鳳戰。百分芳酒祝長春,再拜斂容擡绛面"的描寫中得到印證。
“绛蠟”是一個古典文學中常見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紅色的蠟
指天然或染色的紅色蠟質材料,常用于古代工藝品或儀式中。例如唐代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五十韻》提到“花房绛蠟珠”,用绛蠟比喻花房如紅色蠟珠般晶瑩。
紅燭
特指紅色的蠟燭,多用于描寫宴會、節日等場景。如宋代蘇轼《次韻代留别》中“绛蠟燒殘玉斝飛”,描繪紅燭燃燒的宴會景象。
在詩詞中,“绛蠟”常通過顔色(绛)與材質(蠟)結合,營造兩種意境:
需注意,“绛蠟”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在賞析古典文學作品(如宋代詞人韓疁《高陽台·除夜》)時仍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按軍謗辱奔霄逼奪鄙易不置褒貶黪衣禅堂齒唇音楚人鉗從繩鬥奪戹會發皇張大返潮奉巵匜覆允港口敢死恭賀新禧棺器嘓咂禾詞鼓合口花花面滑律虎蕩羊群家丑劍麻減膳徹懸驕敖精金百煉筋攣稽索久利寄小讀者凱凱考勤曠典酷楚枯龜李廷珪墨脈壓偏執性人格搶榆裙帔時轉霜牙鎖匙陶寫填砌停表外後日王貢汙濊跣剝西府傒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