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縮肩屏息。形容恭順的樣子。 三國 魏 諸葛亮 《蔣苑·威令》:“夫一人之身,百萬之衆,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束肩斂息”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ù jiān liǎn xī,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因敬畏或恭順而縮起肩膀、屏住呼吸,保持謹慎、順從的姿态。具體解析如下:
該成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諸葛亮《蔣苑·威令》:“夫一人之身,百萬之衆,束肩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
(注:此處出處可能存在争議,因諸葛亮為蜀漢人物,而“三國魏”或為文獻記載誤差,但成語用法已固定化。)
部分詞典(如)提到該詞也可形容“羞愧、慚愧”,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流解釋仍以“恭順”為主。
如需更完整釋義或不同語境下的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束肩斂息》是一個成語,意為收斂起雙肩,停下呼吸。它形容人在困境或壓力下暫時放松心情,調整自己的節奏與狀态。
《束肩斂息》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束、肩、斂、息,四個字的總筆畫為22畫。
《束肩斂息》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兒女英雄傳》。該作品出自清代作家紀曉岚之手,其中寫到“君子人者,敢于危難者也。故君子人之身有千慮,百發百中,其入則束肩斂息矣。”因此,該成語形容了在危機時刻能保持冷靜、應對自如的人。
《束肩斂息》的繁體字為「束肩斂息」。
在古代寫法中,「束肩斂息」的字形稍有差異,如「束」的寫法為「式」,「肩」的寫法為「臣」,「斂」的寫法為「彥」,「息」的寫法為「自木」。
1. 在困境中,他能夠束肩斂息,克服一切困難。
2.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學會束肩斂息,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态。
1. 斂步待發:形容人準備好要立即行動。
2. 束手無策:形容遇到問題無法解決,無計可施。
沉着應對、泰然處之。
慌亂無措、失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