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阿羅漢果的意思、阿羅漢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阿羅漢果的解釋

佛教語。小乘謂斷一切嗜欲和煩惱并出三界生死者,稱為得到阿羅漢果。《百喻經·三重樓喻》:“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阿羅漢果是佛教術語,源自梵語“arhat”(अर्हत्),意為“應供”或“值得供養者”,指修行者通過戒定慧三學修持達到的最高果位之一,屬于小乘佛教修行的終極目标。其核心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1. 斷惑證真的境界

    阿羅漢果标志着修行者已斷除“見惑”與“思惑”兩類根本煩惱。見惑指對真理的錯誤認知,思惑指由貪嗔癡引發的情緒執着。據《佛學大辭典》記載,證得此果位者“不受後有”,即脫離六道輪回,不再受生死束縛。這一境界需經曆“四向四果”的次第修行,其中阿羅漢果為最高階位。

  2. 聲聞乘的終極成就

    在佛教三乘教義中,阿羅漢果屬于聲聞乘(小乘)的核心證果,與緣覺乘的辟支佛果、菩薩乘的佛果形成層級關系。《成實論》指出,阿羅漢具足“殺賊、應供、無生”三義,象征斷盡煩惱賊、堪受衆生供養、超越生死流轉。其修行強調“四聖谛”與“三十七道品”的實踐。

  3. 宗教與文化延伸

    漢傳佛教寺院中常設“羅漢堂”,供奉五百羅漢造像,體現阿羅漢信仰的本土化發展。唐代玄奘譯《大毗婆沙論》系統論述阿羅漢的分類,将證果者細分為退法、思法、護法等六種根性。該概念還影響東亞文學創作,如蘇轼《十八大阿羅漢頌》即以藝術形式诠釋其精神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佛教詞典及佛學資料,“阿羅漢果”是佛教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阿羅漢果(梵語:Arhattaphala)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指修行者通過斷除一切煩惱(如貪、嗔、癡等)和超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生死輪回後所證得的成就。

二、核心含義

  1. 斷煩惱:徹底消除所有煩惱與執着。
  2. 出三界:不再受生死輪回束縛,達到涅槃境界。
  3. 無生:此生為最後一世,不再轉世。
  4. 應供:證得此果位者應受天、人等衆生的供養。

三、詞源與地位

四、與“羅漢果”植物的區别

現代漢語中,“羅漢果”常指一種藥用植物(學名:Siraitia grosvenorii),其名稱源于佛教術語的引申。但在佛教語境中,“阿羅漢果”專指修行果位,二者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例句參考

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說他證阿羅漢果已超過50年()。

此解釋綜合了佛教經典釋義與現代語言學考證,側重宗教哲學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闇汶奧峭冰鎮汽水材用償負長期暢揚讒隙茶磚丑八怪大宗師鼕鼕反顔官憲孤山鶴紅緑帖化幹戈為玉帛黃梅荒塞教程嬌媚潔己從公痎市經紀人寄宿舍畯良孔猷口占困桡欐欐賃舂裡也波馬上看花米粒雪明代目動言肆木槅拗救鷗社屏風疊貧時交淺誕輕輕,輕輕地擾躟仍舊三令五申幓頭聲律聖通失叙水櫃誦言隨俗蘇仙公頭白烏馱水棍痿人不忘起無口匏閑獨香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