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曲禮上》:“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 孔穎達 疏:“函,容也。既來講説,則所布兩席中間相去使容一丈之地,足以指畫也。”謂師生間坐位相隔一丈,便于指畫。後用以指講學。 宋 陸遊 《齋中雜興》詩之一:“成童入鄉校,諸老席函丈。”
“席函丈”是一個源自古代禮儀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該詞出自《禮記·曲禮上》,原文載:“若非飲食之客,則布席,席間函丈。”孔穎達疏注解釋:“函,容也。既來講說,則所布兩席中間相去使容一丈之地,足以指畫也。”此處指師生講學時,座位相隔一丈(約3.3米),便于教師用肢體動作輔助講解。
部分辭書提到該詞可比喻在正式場合發言時持謹慎、謙遜的态度,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傳統文獻中更側重其原始教學場景的含義。
建議參考《漢典》或《禮記》原文,以獲取更權威的古典語境解析。
席函丈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字組成。下面将介紹關于席函丈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席函丈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它的意思是:
席:指坐席、座位;也可以引申為場合、會議。
函:指書函、信函。
丈:指丈夫、男性。
席函丈通常用于形容男性在場合、會議中所表現出來的紳士風度和禮貌。
席函丈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席:左右結構,左邊是巾部,右邊是品部。“巾”屬于天部,筆畫數為3;“品”屬于口部,筆畫數為9。
函:上下結構,上邊是幾部,下邊是幾、凡部。“幾”屬于幾部,筆畫數為4;“凡”屬于幾、刀部,筆畫數為4。
丈:上下結構,上邊是片部,下邊是為部。“片”屬于片部,筆畫數為4;“為”屬于立刀旁,筆畫數為4。
席函丈作為一個詞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根據席子和書信這兩個事物的特性而衍生出來的,用于形容男性在公共場合中的得體行為。
繁體字“席函丈”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使用相同的三個字來表示。
在古時候,席函丈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是具體的寫法我無法給出确切的信息。
以下是席函丈在句子中的例子:
他在會議上展現出了真正的席函丈風度。
作為一個紳士,他總是以席函丈的方式與人交往。
以席函丈為中心,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席座、丈夫、書函等。
與席函丈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紳士、風度、彬彬有禮。
與席函丈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粗魯、無禮、惡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