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耕 , 孔子 弟子,字 伯牛 。《論語·雍也》:“ 伯牛 有疾, 子 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刑昺 疏:“ 孔子 痛惜弟子 冉耕 有德行而遇惡疾也。”後作為賢者患惡疾之典。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六:“ 盧照鄰 字 昇之 , 範陽 人……不幸有 冉耕 之疾,著《幽憂子》以釋憤焉。”
“冉耕之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文獻記載綜合分析:
該成語指賢德之人罹患惡疾,常用來表達對高尚者遭遇不幸的痛惜。其核心并非字面“耕作勤奮”,而是與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的真實經曆相關。
部分詞典(如、2)誤将“疾”解釋為“快速、勤奮”,可能與字形或語境混淆有關。但根據《論語》原典及曆代文獻用例,此處的“疾”明确指疾病,且帶有對命運不公的感慨。
多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兩種情感: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用例,可參考《論語·雍也》及《朝野佥載》等文獻。
《冉耕之疾》是一個成語,意即勞動繁忙而疲憊不堪的狀态。它形容人們長時間、勤勉的工作所導緻的身體和精神的疲憊。
《冉耕之疾》可以拆分為:冖(mì,山的覆蓋物)、十(shí,二畫)、耒(lěi,農具)、之(zhī,的)、疒(nè,病)。
《冉耕之疾》的來源可追溯到《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君子勉之,小人飲食焉,勞者病之,在其家源。” 這句話描述了君主應該勉勵勤勉工作的人,而那些遊手好閑的人隻關心吃喝玩樂。勞累的人會因勞累而生病,他們的病源就在自己的家庭。
《冉耕之疾》的繁體字為《冉耕之疾》。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冉耕之疾》這個成語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每天都冉耕之疾地工作。
冉冉、農耕、跋山涉水之苦
勞累、困乏、疲憊
輕松、閑暇、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