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龆龀的意思、龆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龆龀的解釋

亦作“ 齠齓 ”。1.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齠,通“ 髫 ”。《東觀漢記·伏湛傳》:“齠齔勵志,白首不衰。” 唐 白居易 《歡兒戲》詩:“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特健藥》:“《墨藪》載 徐氏 書記雲: 平一 齠齓之歲,見育宮中。” 清 李漁 《蜃中樓·耳下》:“ 管 鮑 堪追, 寧 歆 羞比,白首何殊齠齔。”

(2).借指孩童。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兒不留一箇齠齔。”《水浒傳》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自是子孫式微,今已無齠齔。”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龆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兒童換牙的年齡階段,也可泛指童年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單字解析


2. 組合詞義

“龆龀”為并列結構,兩字含義相近,聯合後:


3. 文化背景

古代通過生理特征标記年齡,如: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龆龀”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強調古典語境下的童年。近義詞包括“垂髫”“總角”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字構形或古籍出處,可參考《說文解字》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龆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龆龀(tiǎo chī)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撕咬;啃食”。它主要用來形容動物或人啃食東西的樣子,通常帶有一定的暴力和野蠻之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龆龀的拆分部首是“龍”和“犬”,其中“龍”是龍的意思,而“犬”是犬類動物的意思。根據漢字拆字的原則,龆龀的總筆畫數為20。

來源

龆龀首次出現在《康熙字典》中,是一個很古老的詞語,已有幾百年的曆史。它的造字來源于形聲字,由“龍”表示動作的形狀,而“犬”則起到提示相關意義的作用。

繁體

在繁體字中,龆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龆龀的字形稍有不同,如下所示:

龆:長方形的“口”上加上一橫,表示撕咬的動作。

龀:右半部為“皿”字旁加上“爿”字旁,表示啃食的樣子。

例句

1. 那隻狼狗龆龀着骨頭。

2. 小孩子咬着手指,嘴裡還發出龆龀的聲音。

組詞

1. 狗龆:狗啃食的動作。

2. 龆咬:撕咬的動作。

3. 龀食:啃食的動作。

近義詞

咬、啃、嚼

反義詞

輕咬、輕啃、輕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