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龆龀的意思、龆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龆龀的解釋

亦作“ 齠齓 ”。1.垂髫換齒之時。指童年。齠,通“ 髫 ”。《東觀漢記·伏湛傳》:“齠齔勵志,白首不衰。” 唐 白居易 《歡兒戲》詩:“齠齓七八歲,綺紈三四兒。” 明 陶宗儀 《辍耕錄·特健藥》:“《墨藪》載 徐氏 書記雲: 平一 齠齓之歲,見育宮中。” 清 李漁 《蜃中樓·耳下》:“ 管 鮑 堪追, 寧 歆 羞比,白首何殊齠齔。”

(2).借指孩童。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兒不留一箇齠齔。”《水浒傳》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自是子孫式微,今已無齠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龆龀(tiáo chèn)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聯合式合成詞,由“龆”和“龀”兩個單字構成,主要用于描述兒童換牙的生理階段,并引申指代童年時期。以下從形、音、義三方面解析:

  1. 字形與字源

    • “龆”字從“齒”部,“召”聲,本義為兒童脫去乳牙。《說文解字》釋“龆”為“毀齒也”,即乳牙脫落的過程。
    • “龀”字同樣從“齒”部,“匕”聲,特指兒童乳牙脫落後恒牙萌出的狀态。《說文解字》注“龀”為“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體現古代對兒童發育階段的觀察。
  2. 詞義與用法

    • 本義指兒童換牙的生理現象,如《三國志·魏書》載“龆龀夙孤,少罹愍兇”,即以換牙代指幼年。
    • 引申為童年時期的泛稱,如《後漢書》中“龆龀勵志,白首不衰”,強調自幼年至老年的持續狀态。
    •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語境,如“龆龀之年”“龆齡稚子”等表達。
  3. 音韻與規範

    • 标準讀音為tiáo chèn,部分方言或受形聲字影響誤讀為“zhāo chèn”,但《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已明确規範。
    • 二字均為形聲字,聲旁“召”“匕”分别提示“龆”“龀”的古音歸屬。

該詞以生理特征代指年齡階段,反映了漢語“以具體代抽象”的構詞特點,常見于曆史文獻與古典文學。

網絡擴展解釋

“龆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代兒童換牙的年齡階段,也可泛指童年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單字解析


2. 組合詞義

“龆龀”為并列結構,兩字含義相近,聯合後:


3. 文化背景

古代通過生理特征标記年齡,如:


4.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龆龀”使用較少,多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叙述,強調古典語境下的童年。近義詞包括“垂髫”“總角”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字構形或古籍出處,可參考《說文解字》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踩歲裁衣日禅侶慈保聰明睿知瞪眄低狹東臯非禍封匦輔導撫孤複書肐察鈎盤觀戰花姑娘惛瞢交柯假戲真做結末積歉積朔糾白酒臉絶島決獄盠頂理迹嶺巆利刹樓市倮靈駡鬼書盲人扪燭冒襲明舉抹鄰膩歪掊攟前五子青年心理學卻睡草驅風尚席售子隨機擡貼螳臂當車天聰挺實王班屋壁閑野小畦小生嚣怨夏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