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島。 唐 杜甫 《白帝城放船四十韻》:“絶島容煙霧,環洲納曉晡。” 明 劉基 《樵漁子對》:“子不見乎炎洲之翡翠乎,巢居絶島之中,栖息乎陵苕之上。” 蘇曼殊 《與高天梅論文學書》:“未知居士近日作何消遣?亦一思及殘僧飄流絶島耶?”
“絶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孤島或與外界隔絕的島嶼,強調地理上的孤立性。例如唐代杜甫的詩句“絕島容煙霧,環洲納曉晡”中,即描繪了煙霧籠罩的孤島景象。
構詞解析
文學與象征意義
常見于古典詩文,如明代劉基《樵漁子對》用“巢居絶島”形容翡翠鳥栖息的環境,暗喻隱逸或孤獨。現代文學中(如蘇曼殊作品)也借“絶島”表達漂泊無依的心境。
擴展用法
可引申為孤立無援的處境,例如描述個人或群體處于封閉、難以獲得外界支持的狀态。
該詞兼具地理與文學雙重含義,核心是“孤立”,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古文用例,可參考杜甫、劉基等作品原文。
《絶島》是一個由日語翻譯成的詞彙,意思是“孤島”或“荒島”。它描述了一個被海水包圍、與外界難以接觸、沒有人居住的島嶼。
《絶島》由兩個漢字組成:
《絶島》一詞源自日語,繁體字為「絶島」。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絶島」可能會以略微不同的形式寫成「絶島」。這是因為隨着語言的發展,一些漢字的書寫形式會有細微變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絶島》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和《絶島》相關的組詞:
與《絶島》有類似意義的詞彙包括:
與《絶島》意義相反的詞彙包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