龆龀的意思、龆龀的详细解释
龆龀的解释
亦作“ 齠齓 ”。1.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齠,通“ 髫 ”。《东观汉记·伏湛传》:“齠齔励志,白首不衰。” 唐 白居易 《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特健药》:“《墨藪》载 徐氏 书记云: 平一 齠齓之岁,见育宫中。” 清 李渔 《蜃中楼·耳下》:“ 管 鲍 堪追, 寧 歆 羞比,白首何殊齠齔。”
(2).借指孩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箇齠齔。”《水浒传》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自是子孙式微,今已无齠齔。”
词语分解
- 龆的解释 龆 (齠) á 儿童换牙:龆年(童年)。龆岁。 笔画数:; 部首:齿; 笔顺编号:
- 龀的解释 龀 (齔) è 小孩换牙(乳齿脱落长出恒齿):童龀(年幼)。 笔画数:; 部首: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龆龀(tiáo chèn)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联合式合成词,由“龆”和“龀”两个单字构成,主要用于描述儿童换牙的生理阶段,并引申指代童年时期。以下从形、音、义三方面解析:
-
字形与字源
- “龆”字从“齿”部,“召”声,本义为儿童脱去乳牙。《说文解字》释“龆”为“毁齿也”,即乳牙脱落的过程。
- “龀”字同样从“齿”部,“匕”声,特指儿童乳牙脱落后恒牙萌出的状态。《说文解字》注“龀”为“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体现古代对儿童发育阶段的观察。
-
词义与用法
- 本义指儿童换牙的生理现象,如《三国志·魏书》载“龆龀夙孤,少罹愍凶”,即以换牙代指幼年。
- 引申为童年时期的泛称,如《后汉书》中“龆龀励志,白首不衰”,强调自幼年至老年的持续状态。
-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如“龆龀之年”“龆龄稚子”等表达。
-
音韵与规范
- 标准读音为tiáo chèn,部分方言或受形声字影响误读为“zhāo chèn”,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明确规范。
- 二字均为形声字,声旁“召”“匕”分别提示“龆”“龀”的古音归属。
该词以生理特征代指年龄阶段,反映了汉语“以具体代抽象”的构词特点,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古典文学。
网络扩展解释
“龆龀”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代儿童换牙的年龄阶段,也可泛指童年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单字解析
- 龆(tiáo):原指儿童换牙,特指乳牙脱落、恒牙生长的过程。古代文献中常与“龀”连用,如“龆年”即指童年。
- 龀(chèn):本义为儿童换牙,男孩八岁、女孩七岁进入此阶段(《说文解字》记载)。引申为幼年,如“始龀”指七八岁孩童。
2. 组合词义
“龆龀”为并列结构,两字含义相近,联合后:
- 字面义:儿童换牙的生理阶段。
- 引申义:代指童年或幼年时期,常见于古文或书面语。
例如:“龆龀之年”即指孩童阶段。
3. 文化背景
古代通过生理特征标记年龄,如:
- 男孩:8岁换牙(龀),故称“龆龀”;
- 女孩:7岁换牙(龀),称“髫年”(因幼童发未束,垂髫)。
这一划分源自《说文解字》等典籍。
4.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龆龀”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强调古典语境下的童年。近义词包括“垂髫”“总角”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汉字构形或古籍出处,可参考《说文解字》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绊子保国会层岚颤涩持正不挠抽梁换柱川堂初级储隶存神蹈流德友封垤拂壁浮清该悉赶海共勉钩颈广交会鳏居贯通还步偟偟黄汤黄须客化通豁亮悸骇警动谨小九雒捃摭考质口福昆明湖辽滇礼眷林衡龙华树明经末绪凝一牛心古怪牵肠割肚千门窃窃私语情语渠搜人稠物穰仁柔软叽咯托散圣三十二天圣作失赃条进体育课雾绡烟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