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龆龀的意思、龆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龆龀的解释

亦作“ 齠齓 ”。1.垂髫换齿之时。指童年。齠,通“ 髫 ”。《东观汉记·伏湛传》:“齠齔励志,白首不衰。” 唐 白居易 《欢儿戏》诗:“齠齓七八岁,綺紈三四儿。”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特健药》:“《墨藪》载 徐氏 书记云: 平一 齠齓之岁,见育宫中。” 清 李渔 《蜃中楼·耳下》:“ 管 鲍 堪追, 寧 歆 羞比,白首何殊齠齔。”

(2).借指孩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将俺一家儿不留一箇齠齔。”《水浒传》第七五回:“天兵一至,齠齔不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自是子孙式微,今已无齠齔。”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龆龀”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代儿童换牙的年龄阶段,也可泛指童年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单字解析


2. 组合词义

“龆龀”为并列结构,两字含义相近,联合后:


3. 文化背景

古代通过生理特征标记年龄,如:


4. 现代用法

现代汉语中,“龆龀”使用较少,多见于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强调古典语境下的童年。近义词包括“垂髫”“总角”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汉字构形或古籍出处,可参考《说文解字》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龆龀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龆龀(tiǎo chī)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撕咬;啃食”。它主要用来形容动物或人啃食东西的样子,通常带有一定的暴力和野蛮之意。

拆分部首和笔画

龆龀的拆分部首是“龍”和“犬”,其中“龍”是龙的意思,而“犬”是犬类动物的意思。根据汉字拆字的原则,龆龀的总笔画数为20。

来源

龆龀首次出现在《康熙字典》中,是一个很古老的词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的造字来源于形声字,由“龍”表示动作的形状,而“犬”则起到提示相关意义的作用。

繁体

在繁体字中,龆龀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龆龀的字形稍有不同,如下所示:

龆:长方形的“口”上加上一横,表示撕咬的动作。

龀:右半部为“皿”字旁加上“爿”字旁,表示啃食的样子。

例句

1. 那只狼狗龆龀着骨头。

2. 小孩子咬着手指,嘴里还发出龆龀的声音。

组词

1. 狗龆:狗啃食的动作。

2. 龆咬:撕咬的动作。

3. 龀食:啃食的动作。

近义词

咬、啃、嚼

反义词

轻咬、轻啃、轻嚼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