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冒名承襲。《梁書·武帝紀上》:“是以冒襲良家,即成冠族,妄脩邊幅,便為雅士。”
(2).盲目承襲。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八:“ 呂公 愛其制度之密,而傷 唐 人冒襲。”
“冒襲”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ào xí,主要包含以下兩種含義:
指通過假冒身份或名義繼承(如爵位、官職、財産等)。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常見,例如:
指不加辨别地沿襲傳統、制度或做法。例如: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和現代詞典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
冒襲是一個動詞,意思是臨摹或模仿别人的作品、風格或行為。主要形容一個人在創作或行動時,借鑒他人的成果或方式。
冒襲的拆分部首是冖和攵,冖是覆蓋的意思,攵是手的象形字。它的總筆畫數是15。
冒襲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一書中。後來逐漸在日常漢語中廣泛使用。
繁體字“冒襲”是冒襲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冒襲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體字是“冒戦”。其中“戦”是古代的寫法,意為戰争或突然襲擊。
1. 他的繪畫風格很獨特,完全沒有冒襲他人之嫌。
2. 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借鑒他人的經驗,但千萬不要簡單地冒襲。
冒犯、冒昧、襲擊、襲擾、襲陷
模仿、效仿、借鑒
創新、原創、獨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