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開選拔。 漢 桓寬 《鹽鐵論·相刺》:“諸生所謂中直者,遭時蒙幸,備數適然耳,殆非明舉所謂,固未可與論治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又州郡徵吏,亦稱為檄,固明舉之義也。”
(2).謂察其情,明其冤。《後漢書·張禹傳》:“歷行郡邑,深幽之處莫不畢到,親録囚徒,多所明舉。吏民希見使者,人懷喜悅。”
“明舉”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公開選拔
指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選拔人才或任用官員。這一用法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例如漢代桓寬《鹽鐵論·相刺》提到“殆非明舉所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檄移》也以“明舉”指代州郡征召官吏的公開流程。
察明冤情
強調通過調查澄清冤屈,如《後漢書·張禹傳》記載張禹“親錄囚徒,多所明舉”,即通過審問囚犯辨明案件真相。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鹽鐵論》《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明舉(míng jǔ)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于形容一個人或者事物在衆人中顯露出來、被大家看到、被大家注意到的意思。
明舉的拆分部首是日字旁,其中包含有兩個筆畫。
明舉一詞的來源不詳,可能是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常用的詞彙。
明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明擧」。
古時候漢字中的明舉可能有一定變化,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1. 他的成績優異,是班級裡的明舉生。
2. 這部電影的表現可圈可點,成為了當下電影界的明舉。
明舉作為一個詞組,通常不會出現在其他的組詞中。
其他與明舉意思相近的詞語有:顯著、突出、矚目。
與明舉意思相反的詞語有:默默無聞、不顯眼、不起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