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中的草,又名五味草。食之使人不眠。 漢 郭憲 《洞冥記》卷三:“有五味草,初生味甘,花時味酸,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卻睡草。 末多國 獻此草。” 唐 張祜 《南宮歎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詩:“何勞卻睡草,不驗返魂香。”
“卻睡草”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具有特殊功效的植物,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詞義
卻睡草又名“五味草”,傳說食用後能使人保持清醒、無法入眠。其名稱中的“卻”意為“退去、消除”,“睡”指睡眠,整體寓意驅散睡意。
曆史記載與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漢代郭憲《洞冥記》卷三,描述其“初生味甘,花時味酸”,并提到由末多國進獻。唐代張祜在《南宮歎亦述玄宗追恨太真妃事》中亦引用此草,詩句“何勞卻睡草,不驗返魂香”暗喻其提神功效與“返魂香”形成對比。
特性與用途
作為傳說中的植物,卻睡草可能被古人用于需要保持清醒的場合(如夜間勞作或儀式),但其實際存在性缺乏科學考證,更多體現古人對特殊植物的想象與文學化表達。
卻睡草是古代文化中的一種象征性植物,通過文獻記載和詩歌引用,反映了先民對自然物的功能性想象,兼具實用寓意與文學色彩。
《卻睡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某人在某個特定場合下睡着了,不合時宜地犯了懶散之過。
《卻睡草》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蔔」、「艹」、「艹」,其中「蔔」是算卦的意思,「艹」是植物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該成語的總筆畫數為19。
《卻睡草》這個成語出自《述異記》中的記載。相傳,在古代楚國,有一位國君的兒子逃亡時躲在山林中,饑寒交迫的他遭遇到了一位漁夫,為他準備了些草葉作為床鋪。不料,兒子竟然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酣然入睡。這個故事成為了形容人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睡覺的成語,即《卻睡草》。
《卻睡草》的繁體寫法為「卻睡草」。
根據曆史記載,古時候「卻」的字寫作「卻」,「睡」的字寫作「睠」,「草」的字寫作「艸」。
這種場合你竟然卻睡草,實在是太失禮了。
卻步、卻步不前、睡覺、睡眠、草地、草場等。
瞌睡、打瞌睡、居眠、昏睡等。
精神煥發、高度警覺、不睡不休、目不交睫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