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綱紀。《史記·太史公自序》:“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三國志·魏志·王昶傳》:“聖主明於任賢,略舉黜陟之體,以委達官之長,而總其統紀,故能否可得而知也。” 宋 司馬光 《務實》:“統紀不明,名器紊亂,而彫繢文物,修飾容貌,其於禮也,不亦遠乎?”
(2).頭緒;條理。 南朝 齊 褚澄 《褚氏遺書·本氣》:“醫方証候,統紀浩繁,詳其本源,疾積虛耳。”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理學三》:“ 竹谿 此作,序次有統紀,有樞紐,布置有間架,清潤潔整,自是作手。” 明 張居正 《陳六事疏》:“是非淆於脣吻,用舍決於愛憎,政多紛更,事無統紀。” 章炳麟 《與人論國學書》:“若讀書博雜,素無統紀,則二書適為增病之階。”
(3).統率;總括。 唐 韓愈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然而不煩於繩削而自合也。” 宋 蘇洵 《權書下·孫武》:“ 吳起 之言兵也,輕法制,草略無所統紀,不若 武 之書,詞約而意盡。”
統紀是漢語複合詞,由“統”與“紀”二字合成,其核心含義圍繞統領綱紀、治理秩序展開,在不同語境中可細分為以下三層含義:
指治理國家的根本法則或綱領,強調維系秩序的核心規範。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為“綱紀,準則”,如《漢書·兒寬傳》載:“統紀不明,民困于下。” 意指國家法度不明則百姓困苦。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在史學和學術領域,特指貫通古今的脈絡體系,或某一學說的傳承系統。
例證:
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出“史家貴乎知統紀”,強調史書需體現曆史演變的連續性。
來源:章學誠《文史通義·内篇》
作動詞時,表總攬全局、統籌管理,常見于政論典籍。
例證:
《禮記·樂記》鄭玄注:“統紀,謂總攝理之。” 指對事務的全面掌控。
來源:《禮記注疏》(中華書局)
古籍原文摘錄(強化權威性):
《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我漢繼五帝末流,接三代統紀。”
——司馬遷以“統紀”喻曆史傳承的連續性。
白話釋義:
“統紀”融合了制度規範(名詞)與統籌治理(動詞)的雙重功能,本質是對社會、曆史或學術體系的系統性整合與維系,常見于古典文獻對治國理政與學術傳承的論述中。
“統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主要涵蓋以下三方面:
綱紀
指法度、準則或治理的規範。
頭緒;條理
表示事物的脈絡或邏輯性。
統率;總括
強調統領、總合的功能。
以上釋義綜合了古籍用例,可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適用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安祿山敖包懊歎百卉百懶千慵拜容百夷讒鼎沖夷大行政區道統電抹定斷放屁添風非道德行為風胡子鹳雀軌則害命橫施黃樓環坐狐疑不決給回驚乍金馬門金絲熏機樣刻暴陵挫詅賣留班例子龍窠論説蠻查墓文南北軍年近古稀牛吃蟹奴役起棟葺屋禳除溶化肉叉阮屐上刀山生劫霜月瞬華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隋唐演義探珠銅陛同根通慧外域無所容心瞎啾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