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禳除的意思、禳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禳除的解釋

祭神除災。《舊唐書·德宗紀下》:“乙卯,詔:四序嘉辰,歷代增置, 漢 崇上巳, 晉 紀重陽。或説禳除,雖因舊俗,與衆共樂,鹹合當時。”《新五代史·漢臣傳·李業》:“ 隱帝 召司天 趙延義 問禳除之法, 延義 對曰:‘臣職天象日時,察其變動,以考順逆吉兇而已,禳除之事,非臣所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禳除"是中國傳統祭祀文化中的專用術語,指通過特定儀式消除災禍、驅除邪祟的行為。《周禮·天官》記載"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顯示該儀式可追溯至先秦時期。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禳"字從示從襄,《說文解字》釋作"磔禳祀,除疠殃也",強調以祭祀手段消災;"除"字本義為台階,引申為去除、清除之意。二字組合構成動補式複合詞,完整表達通過祭祀手段達到祛除災厄的目的。

古代禳除儀式包含三個核心要素:①擇定特殊時日(如晦日、朔日);②使用特定法器(桃木、朱砂等);③由專職人員(巫觋或道士)主持。《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先臘一日大傩,謂之逐疫",詳細描述了皇家驅疫儀式的流程。

該習俗在民間演化出多種形态,如端午懸艾、除夕貼門神等均可視為禳除文化的遺存。清代《燕京歲時記》記載:"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門戶,以禳不祥",印證了這種文化實踐的延續性。

現代民俗學研究認為,禳除儀式本質是古人通過象征性行為獲得心理慰藉的原始宗教活動,反映了華夏民族"防患于未然"的生存智慧。該詞彙至今仍用于描述傳統祈福消災的民俗活動,常見于宗教學、民俗學學術著作中。

網絡擴展解釋

“禳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應用場景如下:

1.詞義解釋

2.結構與用法

3.應用場景

4.相關詞彙

總結來說,“禳除”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通過祭祀手段消災解難的行為,反映了古人借助超自然力量應對災害的信仰邏輯。

别人正在浏覽...

班叙背過氣不過猜詐黛煙電話局墊濡第四野戰軍泛白豐厖覆伏寒婦哄動後邊畫荻教子緩亸監候角槎家塾刻本嫁妝計恨紀事體眷渥跼身踘踴匮涸樂藝零藉令利裡選慢物門前人廟衛淖爾女禍骈厚千裡客球路錦趣談诎纓插衽三好二怯散記燒馬舍經從權事出有因守吏庶女驷馬嵩邱縮銀啴咺鐵人踢毽子外鄉威虐五味五音戲下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