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順從天道的就生存,違背天道的則滅亡。《孟子·離婁上》:“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朝相争》:“自古道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皇上久厭兵革,方與 邵真人 修延熙萬壽清醮,大師要興兵,先已逆天了。”亦作“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元 楊梓 《豫讓吞炭》第四折:“豈不聞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趙氏 既昌,合當順人應天,不宜苦苦直要報仇。”《三國志通俗演義·孔明祁山破曹真》:“豈不聞古人雲:‘順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 魏 帶甲百萬,良将三千,量腐草之螢光,怎及天心之皓月?”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出自《孟子·離婁上》,是孟子闡述治國與處世思想的重要觀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二、思想内涵
孟子通過此句強調:
三、應用與延伸
總結
此句通過對比“順”與“逆”的後果,揭示了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至今仍被用于強調尊重規律、審時度勢的重要性。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是一句成語,意思是順應天道的人能夠生存,而逆天而行的人則會滅亡。
這句成語中的文字都是獨體字,沒有部首和筆畫的概念。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是春秋時期魯國宰相管至的谏言。“順天”指的是順應天命,聽命于天;“逆天”則相反,表示違背天命,違抗天意。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的繁體字是「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在古時候,這句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意思相同。
1. 現在社會上,那些違法亂紀、無視道德的人,遲早會有報應,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2. 曆史上,順應時勢、順從人民意願的領導者能夠赢得人民的支持和尊敬,而那些逆天而行的*********最終遭到失敗和唾棄。
1. 順應
2. 存在
3. 逆境
4. 亡國
1. 順天而行,得道成仙
2. 依天順時,得天獨厚
1. 逆天而行,不順天命
2. 順應人心,附和衆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