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銅套覆的台階。 南朝 梁 何子朗 《學謝體詩》:“桂臺清露拂,銅陛落花沾。”
“銅陛”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用銅包裹或裝飾的台階,特指古代宮殿、廟宇等建築中象征皇權或尊貴地位的階梯結構。
部分資料提到“銅陛”可比喻高位或權力核心(如成語用法),但此說法多見于現代網絡釋義,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拼音:tóng bì
注音:ㄊㄨㄥˊ ㄅㄧˋ
結構:銅(金屬材質)+ 陛(宮殿台階)
《銅陛》是一個成語,意指皇帝的寶座或官員的高位,也可代指高官顯貴的地位和權勢。
《銅陛》的部首拆分為「金(钅)」和「阜」,其中「金」為部首,表示金屬材料,「阜」為本字的聲旁。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銅陛」的總筆畫數為19,「銅」的筆畫數為14,「陛」的筆畫數為5。
《銅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宮廷文化。古時候,宮殿中禦道兩旁鋪設着的階梯狀石頭稱為「陛」,用以體現皇帝或要員的尊貴地位。同時,階梯通常使用銅質材料制作,因此稱為「銅陛」。
《銅陛》并沒有繁體字版本,在繁體字系統中仍使用簡體字的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相對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時候的《康熙字典》記載,「銅陛」的古漢字寫法可分别為「銅陛」、「銅階」或「銅臺」。
1. 皇帝登上銅陛,正式宣布即位。
2. 他的才華和能力使他一躍而上,坐上了銅陛。
1. 銅臺:用銅質材料制作的高台。
2. 陛下:對君主的尊稱,常用于稱呼國王或女王。
近義詞包括:玉座、寶座、至尊、尊位、高位。
反義詞包括:麻木、庸碌、卑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