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鹳。水鳥名。《詩·豳風·東山》“鸛鳴于垤” 三國 吳 陸玑 疏:“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樹上作巢,大如車輪,卵如三升桮。望見人按其子令伏,徑舍去。一名負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竈,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為池,含水滿之,取魚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雛。”《舊五代史·周書·齊藏珍傳》:“ 揚州 地實卑濕,食物例多腥腐,臣去歲在彼,人以鱓魚饋臣者,視其盤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狀,假使鸛雀有知,亦應不食,豈況於人哉!”
(2).指鹳雀樓。 清 顧炎武 《蒲州西門外鐵牛唐時所造以繫浮橋者今河西徙十馀裡矣》詩:“失水黿鼉沒,依城 鸛雀 鄰。”
鹳雀是一種大型涉禽類鳥類,其名稱在漢語中具有明确的動物學指向與文化象征意義。根據《中國鳥類志》記載,鹳雀屬于鹳科鳥類,體型高大,喙長而直,腿細長,常栖息于濕地、河灘等水域環境,以魚、蛙及昆蟲為食。其典型特征為頸部呈S形彎曲,飛行時頸部平直前伸,與鶴類形成明顯區别。
在曆史文獻中,鹳雀常被賦予特殊文化意象。《詩經·豳風·東山》有“鹳鳴于垤”之句,描述鹳雀在土丘鳴叫的自然場景,反映古代先民對候鳥遷徙的觀察。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鹳雀樓》更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壯闊詩句,使“鹳雀樓”成為承載曆史記憶的文化地标,印證了該鳥類在中華文化中的符號化地位。
從生态學角度,鹳雀被列為我國二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指出其種群數量受栖息地縮減威脅較大。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禽部》曾記載鹳雀骨可入藥,但現代研究強調保護其生态價值遠高于藥用功能。這類文獻記載既體現了古代認知體系,也為現代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曆史參照。
“鹳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àn què,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外形特征
鹳雀體型較大,形似鶴,具有長頸、赤紅色喙,羽毛主體為白色,翅膀和尾部呈黑色。
其巢穴築于樹上,形如車輪,卵的大小約如三升杯。
生活習性
鹳雀會在巢旁用泥土築池,蓄水後放入魚類,用于喂養雛鳥。遇到人類靠近時,會按壓幼鳥令其隱蔽,隨後飛離。
别名
根據古籍記載,鹳雀有多個别稱,如“負釜”“黑尻”“背竈”“皁裙”等。
鹳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于今山西永濟,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鹳雀樓》聞名。
擴展補充
鹳雀的生态行為在《詩經·豳風·東山》和《舊五代史》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兼具文學與曆史研究價值。
卑鄙碧楮并頭不敢告勞不沾暢盛晨膳車載船裝侈論赤雀銜書蟲蝕春化翠鳳打車颠蹷掉柴動靜豐化鋒俠覆考浮索趕前海烽海嘯夯歌吼罵花插胡倫劫花桀異脊脊極戒激厲踦闾金穗激貪厲俗極心巨識開緑燈禮多人不怪廟攻年根拍擊盤盂喬性诮噪棄短用長鹙梁七志勸告三不惑申賀拾唾餘樹科棠戶特拔貼切土事孝鳥小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