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鹳。水鳥名。《詩·豳風·東山》“鸛鳴于垤” 三國 吳 陸玑 疏:“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樹上作巢,大如車輪,卵如三升桮。望見人按其子令伏,徑舍去。一名負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竈,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為池,含水滿之,取魚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雛。”《舊五代史·周書·齊藏珍傳》:“ 揚州 地實卑濕,食物例多腥腐,臣去歲在彼,人以鱓魚饋臣者,視其盤中虬屈,一如虵虺之狀,假使鸛雀有知,亦應不食,豈況於人哉!”
(2).指鹳雀樓。 清 顧炎武 《蒲州西門外鐵牛唐時所造以繫浮橋者今河西徙十馀裡矣》詩:“失水黿鼉沒,依城 鸛雀 鄰。”
“鹳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àn què,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外形特征
鹳雀體型較大,形似鶴,具有長頸、赤紅色喙,羽毛主體為白色,翅膀和尾部呈黑色。
其巢穴築于樹上,形如車輪,卵的大小約如三升杯。
生活習性
鹳雀會在巢旁用泥土築池,蓄水後放入魚類,用于喂養雛鳥。遇到人類靠近時,會按壓幼鳥令其隱蔽,隨後飛離。
别名
根據古籍記載,鹳雀有多個别稱,如“負釜”“黑尻”“背竈”“皁裙”等。
鹳雀樓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位于今山西永濟,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鹳雀樓》聞名。
擴展補充
鹳雀的生态行為在《詩經·豳風·東山》和《舊五代史》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兼具文學與曆史研究價值。
《鹳雀》這個詞指的是一種鳥類,鹳和雀的結合,同時也表示一種稀有而珍貴的生物。鹳是大型的涉禽,常見于濕地地區,以魚類為食,具有長長的腿和嘴,翔實的毛色使其在動物中顯得尤為威嚴。
《鹳雀》的拆分部首是鳥(烏/鳥)部,鹳的部首是鳥,雀的部首是隹。根據《康熙字典》,鹳的總筆畫數為16畫,雀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鹳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鹳字由鳥和光兩個部分組成,形狀較為簡練,沒有繁體字。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鹳字的形狀是扁平的,上部分是光字,下部分是鳥字。整個字形修長,給人一種挺拔的感覺。
1. 沼澤地裡,一隻鹳雀翩然起舞。
2. 他的房子外經常飛過一群鹳雀,給他帶來了生活的美好。
鶴鹫、雀鷹、鹳臉、鹳腿、鹳翅等。
鹭鸶、白鹭、丹頂鶴等。
麻雀、麻雀無精打采、麻雀大了,什麼都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