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阮家屐 ”。
“阮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木屐,源自晉代名士阮孚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阮屐(拼音:ruǎn jī)指木制拖鞋,特指與阮孚相關的木屐,後泛稱木屐。
典故出處
據《晉書·阮孚傳》記載,阮孚(竹林七賢之一阮鹹之子)癡迷木屐,曾親自給木屐塗蠟保養,并感歎:“未知一生當着幾量(通‘兩’)屐!”。此典故以“阮屐”代指木屐,暗含對閑適生活的向往或人生短暫的感慨。
文學象征
在詩詞中,“阮屐”常被用作隱逸、灑脫的意象,例如唐代詩人王維曾化用此典,表達超然物外的情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阮孚傳》或相關詩詞注解。
阮屐是一個漢字詞,主要指的是一種古代用于行走的木屐。它由兩部分組成,阮旁和屐旁。
阮屐的拆分部首是阜(fù)和屍(shī),其中阜部位于上方,屍部位于下方。它的總筆畫數為18畫。
阮屐最早出現于《廣韻》一書中,該書是唐代的字典,收錄了大量的漢字和其釋義。阮屐的來源可能與古代的行履有關,它是古人走路時常使用的一種工具。
阮屐的繁體字為「阮屜」,在一些繁體字的地區仍然被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别,阮屐的寫法也可能不同。然而,由于具體古代寫法的資料有限,無法确切知道阮屐在古時的字形。
1. 他穿着一雙木質的阮屐,發出咔咔的聲音。
2. 在古代,阮屐是士人常常穿着的鞋子。
3. 他換上阮屐後,顯得更加高大了。
1. 阮氏(指居住在江蘇阮城的人)
2. 屐齒(屐的齒狀部分)
3. 屐山(制作屐的地方)
木履、木底鞋
布履、綢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