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魯 鼎名。《韓非子·說林下》:“ 齊 伐 魯 ,索讒鼎。”
讒鼎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鼎名,具有多重曆史含義和典故背景,以下為詳細解釋:
器物屬性
讒鼎又稱“岑鼎”“崇鼎”,是象征天子權威的寶器。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
曆史事件
據《韓非子·說林下》記載,齊國讨伐魯國時曾索要讒鼎,魯國以赝品替代,成為曆史上青銅器僞作的最早案例之一。
讒鼎不僅是權力象征,也被賦予道德内涵:
相關記載可見于多部古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韓非子·說林下》或《左傳·昭公三年》等原始文獻,也中的擴展資料。
讒鼎(chán d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心懷不軌、挑撥離間的人或行為。它具有貶義,常用于描述搬弄是非、制造不和的行為。讒鼎暗指古代一種用來鼓風的銅制炊具,因為它可以調動火勢,炒出“非理正産”,因此被用來比喻貪婪權力、挑撥離間的虛僞行為。
讒鼎的拆分部首為言和鼎,其中“言”為左邊的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概念,而“鼎”是右邊的部首,表示與鼎相關的概念。讒鼎總共由15個筆畫構成,其中部首“言”占3個筆畫,部首“鼎”占12個筆畫。
讒鼎這個詞最早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獻作品,如《左傳》等。現代漢語中,讒鼎一詞通常以簡化字形式書寫,沒有繁體字形式。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讒鼎用複雜的結構來表示,它的寫法為“讇鼎”,其中“讇”是由“言”與“詵”組成,而“詵”則由“言”與“申”組成。古時候的寫法相對繁瑣,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逐漸簡化,并演變為了現代的簡化字形式。
1. 他們之間的友誼被讒鼎所破壞,造成了長久的隔閡。
2. 那個人總是讒鼎,制造不實的謠言,試圖挑撥我們之間的關系。
3. 小明被讒鼎害得無法正常工作,不得不離職。
讒言、讒言造謠、讒詞、鼎鼎大名、挑撥離間
挑撥離間、潑油喂火、攪風挑浪、散布謠言、挑唆離間
團結、友好、和諧、誠實、守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