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越王 勾踐 謀複 吳 仇,身自磨砺,夜以繼日,目倦欲睡,則含辛辣之蓼;問病濟貧,撫慰百姓。事見《國語·越語》、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後用為君主艱苦自砺,撫慰百姓的典實。《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吾何忍棄去”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曰:“﹝ 先主 ﹞追 景升 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含蓼問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合指不避辛苦,親自體察民情疾苦。典故源于劉備為安撫百姓,口含蓼草以自苦,同時探視傷病者,彰顯與民衆同甘共苦的決心(《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文)。
體恤民情
形容統治者或領導者深入基層,主動分擔百姓苦難,體現仁政思想。
例:“古之賢君含蓼問疾,與民共勞逸。”
自我犧牲精神
強調為他人福祉忍受自身痛苦,具有褒揚奉獻行為的色彩。
例:“幹部當有含蓼問疾之志,方得民心。”
《漢語大詞典》
釋為:“比喻君主撫慰百姓,與之同甘共苦。”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辭海》(第七版)
注解:“形容體恤民間疾苦,不辭辛勞。”
(來源:夏征農、陳至立主編《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典故核心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習鑿齒《漢晉春秋》: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此處以劉備入蜀後安撫民心的事迹,強調其通過“含蓼問疾”的舉動凝聚民衆信任(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三國志》)。
參考資料:
“含蓼問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蓼(liǎo):一種味苦的水草。字面意為“口含苦蓼,慰問病患”,比喻君主或領導者不辭辛勞,親自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
二、典故出處
三、用法與内涵
四、同源表達
常與“投醪撫寒”(分享酒食、體恤饑寒)并用,強化同甘共苦的意象。
爆倉北阮汴京屏除愁泣粹然丹丘道主得第凋謝定調對抗賽遁害恩錫耳廓帆布梵閣榧實馮脩孤韻枷懲谏函巨工拘拿兒隽良開成石經開假抗旱類試連袿鬣葵聾瞽灤州影鹿耳旄星貓腰南園排閣頻切奇赢術任啥日上三竿失挫世間相石兕説懷説真方疏索騰黃鐵腳詭寄嵬崫危言覈論五辰五雅鮮白缃匳陷将縣解嚣淩小門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