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越王 勾踐 謀複 吳 仇,身自磨砺,夜以繼日,目倦欲睡,則含辛辣之蓼;問病濟貧,撫慰百姓。事見《國語·越語》、 漢 趙晔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後用為君主艱苦自砺,撫慰百姓的典實。《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吾何忍棄去”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曰:“﹝ 先主 ﹞追 景升 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
“含蓼問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蓼(liǎo):一種味苦的水草。字面意為“口含苦蓼,慰問病患”,比喻君主或領導者不辭辛勞,親自安撫軍民,與百姓同甘共苦。
二、典故出處
三、用法與内涵
四、同源表達
常與“投醪撫寒”(分享酒食、體恤饑寒)并用,強化同甘共苦的意象。
《含蓼問疾》是一個成語,形容患病時向蓼草(一種有解毒作用的植物)求醫,比喻求助無益或找錯對象。
《含蓼問疾》最早出現在《史記·李斯列傳》,原文是:“問疾而含蓼,可謂令不善也。”
含蓼問疾(Hán liǎo wèn jí)
在古代,含蓼問疾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去找那個沒有經驗的醫生,簡直是含蓼問疾。
含愧、含羞、蓼莪(蓼草和蘆葦)、問寒問暖、見疾忘藥。
求醫不效、求人不如求己。
有求必應、對症下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