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sist a drought] 采取措施,減輕幹旱造成的損害
謂采取灌溉等措施減少旱災的損失。 柯岩 《奇異的書簡·追趕太陽的人》:“久旱無雨麼? 吳丙治 收稅到哪裡,就抗旱到哪裡。”
“抗旱”是一個綜合性的防災減災概念,指通過動員社會力量,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減輕幹旱對農業、生态及居民生活的影響。以下是詳細解釋:
抗旱的核心是減輕幹旱損害,包括合理開發水源、調配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措施。其目标不僅是應對當前幹旱,還需預防未來潛在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措施類型
實施範圍 涵蓋城鄉地區,既包括農業生産(如農作物防旱),也涉及居民生活用水保障。
組織層面 國家層面成立專門機構(如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實行四級應急響應機制,最高為Ⅰ級。
植物學中,抗旱能力提升也是研究方向,例如通過叢枝菌根增強植物水分吸收效率。此外,抗旱需結合氣象特點,不同地區需針對性制定策略。
如需進一步了解抗旱技術或政策,可參考、3、5、7的詳細内容。
抗旱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手(扌)和日。其中,手部首表示人的動作,日部首表示太陽、光明等意思。
抗旱在簡體字中的筆畫數為8畫。具體的筆畫順序為:橫、橫、橫(撇)、豎、撇、捺、橫(捺)、豎。
這個詞的來源是由“抗”和“旱”兩個字組成。其中,“抗”字意為抵抗、反抗;“旱”字表示幹旱、沒有雨水。
在繁體字中,“抗旱”将“旱”字的上部多加一筆,變為“⿱幹旱”。此外,繁體字與簡體字在其他部分基本上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中,寫作“抗”字的更早的形式是“囥”。而寫作“旱”字的更早的形式是“幹”。
以下是一些使用抗旱的例句:
一些相關的詞語包括:
與抗旱相反的詞語是“防旱”,表示預防幹旱和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幹旱的發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