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開禍害。 南朝 梁 江淹 《翡翠賦》:“既銜利之情近,又遁害之無由。”
"遁害"一詞在現代權威漢語詞典中并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中"遁"與"害"的本義及文獻用例進行解析。以下是基于權威典籍的詳細解釋:
"遁"的本義
指逃避、隱匿。《說文解字》釋為"遁,遷也",引申為退避、隱藏。如《周易·遁卦》:"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小人。"(《周易》卦象以"遁"喻避世)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2版),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
參考鍊接:www.hanyudazidian.cn(需訂閱訪問)
"害"的本義
指禍患、損傷。《說文解字》:"害,傷也。"《尚書·大禹谟》:"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無怠無荒,四夷來王。"(孔傳:"害,傷也。")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參考鍊接:www.cishu.com.cn
"遁害"為動賓結構,意為逃避災禍或避開損害,屬古漢語中的臨時組合用法,多見于典籍注疏或特定語境。
《漢書·王莽傳》載"遁害苟免"(顔師古注:"遁,避也;害,患也"),指為避禍而苟且偷生。
來源:《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
參考鍊接:www.zhonghuashu.com(中華書局古籍庫)
哲學思想中的"遁害"
道家主張"遁世無悶"(《周易·乾卦》),通過避世遠離災害;《莊子·刻意》言"遁天之刑",強調順應自然以避免人為傷害。
來源:《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
曆史語境的應用
古代史書常用"遁逃""避害"等表述,如《後漢書·逸民傳》載隱士"遁害以全其道",指通過隱居躲避政治迫害。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
"遁害"屬文言遺存,現代漢語中已罕用,需替換為"避禍""避險"等白話詞彙。研究古文獻時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動态語義。
權威參考整合:
“遁害”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ùn hài,其核心含義為避開禍害,強調通過逃避或躲避來避免危險或災禍。以下是詳細解釋:
“遁害”由“遁”(逃避、隱藏)和“害”(危害、禍患)組成,字面意義是“逃避危害”。它常用于描述主動避開不利處境或潛在威脅的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文學家江淹的《翡翠賦》:“既銜利之情近,又遁害之無由。” 此句通過“遁害”表達翡翠鳥雖親近利益,卻無法逃避災禍的無奈。
若需進一步了解造句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查字典)。
版位兵役法操烈側直騁勞承引陳農饬紀赤口白舌悼歎德言莪蒿二二糊糊芳苞犯規沸反盈天敢隻是根窩規佐憨态可掬回知虎穴龍潭架工加階麚鹿減半檢量嘂謼截發锉藳解喻旌表津際濬池狼嘷龍車輪齒民變名牒拿班蓬戶品命掊刻虔劉凄厲欽欽曆曆七夕鍼融洩虱蠅衰齒說诨話貪暴騰奮題紅葉提取童子鷄無權象事縣邑小槽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