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嚣陵 ”。1.嚣張淩辱;嚣張氣盛。 明 無名氏 《運甓記·太真絕裾》:“便戮力王朝,怎許把督帥嚣淩。” 清 林則徐 《批餘保純等呈洋商勸外商節略并義律說帖禀》:“乃全然抹煞正意,專闢旁門,喧奪嚣陵,尚得謂其遵奉告示乎?”
(2).喧嚷争競。 清 方文 《蔔居枞川》詩:“城中嚣陵不可往,江上鄙僿聊以居。” 清 趙執信 《海鷗小譜·柳梢青序》:“ 真珠 貌及中人,齒亦不卑,然恬雅無嚣陵習,故人多稱之。”
(3).浮華不實。 明 陳子龍 《欣睹旌直之典疏》:“末世嚣淩,人多情僞。”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政事二》:“如果南畝西疇,人無餘力,于耜舉趾,日無暇時,則心志自多淳樸,風俗自鮮嚣淩。”
“嚣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xiāo líng,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以嚣張跋扈的态度欺淩他人,淩駕于他人之上,常用于描述強勢者對弱勢者的壓迫行為。例如:形容權勢者仗勢欺人或群體間的恃強淩弱。
嚣張淩辱
強調通過強勢或蠻橫手段侮辱、壓制他人。例如:
明《運甓記》中“怎許把督帥嚣淩”即指濫用職權欺壓下屬。
喧嚷争競
引申為因争奪利益而吵鬧、争鬥的行為。如清代方文詩中提到“城中嚣陵不可往”,描述市井中紛争不斷的場景。
浮華不實
也可指言辭或行為虛張聲勢、缺乏實質。明代陳子龍曾用“末世嚣淩”批判社會風氣浮躁。
“嚣淩”的繁體寫法為“囂淩”,在古籍中亦作“嚣陵”,如清代林則徐文書中曾用“喧奪嚣陵”批判不遵法規的行為。
《嚣淩》是一個中文詞語,表示蠻橫霸道地欺淩他人,恃強淩弱、不顧公義的行為。這個詞語描述了一個人對于弱者的高姿态和傲慢态度。
《嚣淩》的拆分部首是口部首和龍部首,其中口部首在左邊,龍部首在右邊。整個詞語的筆畫數為23畫。
《嚣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傳統文化中關于權力欺淩的觀念。嚣淩之義在中國文化中流傳較為久遠,現代漢字簡化之前,嚣淩的繁體形式為嚣淩。
在古代,嚣淩的寫法略有不同。它的口部由左邊的“口”字加上“言”字的一部分,而邊上的龍部則是由“辰”字與“隹”字組合而成。
1. 他總是嚣淩那些比他弱小的同學,沒有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困難。
2. 在工作場所,老闆嚣淩員工,導緻不良的工作氛圍,影響工作效率。
3. 這個公司的行為真是嚣淩,完全沒有顧及到消費者的權益。
組詞:淩虐、蠻橫、欺淩、肆虐。
近義詞:欺淩、傲慢、威脅、欺壓。
反義詞:友善、關愛、尊重、平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