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星的意思、旄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星的解釋

即旄頭星。 唐 儲光羲 《觀範陽遞俘》詩:“ 北河 旄星隕, 鬼方 獮 林胡 。”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角端》:“獨 耶律文正王 進曰:‘此名角端,乃旄星之精也。聖人在位,則斯獸奉書而至。’”參見“ 旄頭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星,漢語詞彙,讀音為máo xīng,特指中國古代星象學中的昴(mǎo)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屬于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文化背景:


一、字義解析

  1. “旄”的本義

    “旄”指古代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幟(《說文解字》:“旄,幢也,從㫃從毛”),引申為“标志”“引領”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星”的指代

    此處專指昴宿,因其星群形似毛簇,古人以“旄”喻其形态,故稱“旄星”。

    來源:《史記·天官書》:“昴曰旄頭,胡星也。”


二、天文與文化含義

  1. 星宿定位

    昴宿位于現代天文學的金牛座,由七顆主星(昴星團/Pleiades)組成,肉眼可見六至七顆,故又稱“七姊妹星團”。

    來源:《晉書·天文志》:“昴七星,為旄頭。”

  2. 象征意義

    • 胡星:古代視旄星為北方遊牧民族的象征(《史記》稱“胡星”),其明亮程度預示邊疆戰事。
    • 旌旗之象:因形似旌旗頂端的牦牛尾飾,被賦予“引領”“先驅”的寓意。

      來源:《漢書·天文志》:“昴為旄頭,胡星也。”


三、文獻例證

  1. 詩詞中的意象

    李白《幽州胡馬客歌》:“旄頭四光芒,争戰若蜂攢。”——以“旄頭”指代昴宿,隱喻戰事将起。

    來源:《李太白全集》。

  2. 典章制度

    唐代儀仗隊設“旄頭騎”,即因昴宿象征先驅,借指軍隊前鋒。

    來源:《新唐書·儀衛志》。


四、現代應用與考據

現代天文學證實昴星團為年輕疏散星團,距地球約444光年。其古稱“旄星”體現了中國先民對星象的具象化認知,兼具天文觀測與人文隱喻的雙重價值。

來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中國古代星名考釋》。


說明:以上文獻來源均出自權威典籍及學術研究,未提供鍊接因古籍原文多無穩定數字資源。如需查證,可參考中華書局點校本《史記》《漢書》,或專業天文史學論著如《中國天文學史大系》。

網絡擴展解釋

“旄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2.天文與象征意義

3.文學與文化引用

4.相關詞彙

“旄星”是昴宿的别稱,兼具天文觀測與文化象征意義,常見于古籍和詩詞。需注意其與“旄頭”儀仗含義的區别。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天文志》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哀鑰寶蹤承安馳驲處斬叢萃道力大劄東南半壁督整二葷鋪扼制方戶高枕而卧貴獻國度鼓秋灏瀚環立建标架舌頭賈譽擊博徑徑景撰決脰軍仗居停空頭漢聯貫鍊環禮币蠡舫臨難不懼離戎李膺門館隴樹明選娘胎狃捷萍寓潑風搶工祈願曲屋少數派身才生長身星手線夙意桃花潭水天吃星天堂地獄團香扇椀器未了緣污宮向壁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