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旄頭星。 唐 儲光羲 《觀範陽遞俘》詩:“ 北河 旄星隕, 鬼方 獮 林胡 。” 明 陶宗儀 《辍耕錄·角端》:“獨 耶律文正王 進曰:‘此名角端,乃旄星之精也。聖人在位,則斯獸奉書而至。’”參見“ 旄頭 ”。
“旄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旄星”是昴宿的别稱,兼具天文觀測與文化象征意義,常見于古籍和詩詞。需注意其與“旄頭”儀仗含義的區别。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書·天文志》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旄星,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出類拔萃、獨領風騷的狀态。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旄星的拆分部首為⻍旨,總共由8個筆畫組成。
旄星的字形為形聲字,其中的“旄”是意指旗幟;而“星”則是代表星星。故意在朝陽之下的星辰,便被比喻為環繞旌旗的光芒與星辰之光。進而引申為出衆、卓越之意。
旄星的繁體字為「旐星」。
在古代書法中,旄星的寫法有所變化,其中“旄”字的旁邊可能會加上“毛”字旁,表示花紋絢麗;或者加上“旡”字旁,表示奔馳、往前的姿态。而後面的“星”字也可能寫成與現代略有不同的形态。
1. 他是音樂界的旄星,無人能及。
2. 這座城市以其旄星般的美麗而聞名。
旄星在組詞中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如:
1. 旄旃:指用紅旗做為旌旗的車馬。
2. 旄服:特指古代官員所穿的正裝和禮服。
3. 星辰:指夜空中的繁星。
旄星的近義詞有:璀璨、傑出、卓越。
旄星的反義詞有:平庸、普通、尋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