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越王 勾践 谋复 吴 仇,身自磨砺,夜以继日,目倦欲睡,则含辛辣之蓼;问病济贫,抚慰百姓。事见《国语·越语》、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后用为君主艰苦自砺,抚慰百姓的典实。《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吾何忍弃去”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曰:“﹝ 先主 ﹞追 景升 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含蓼问疾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与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合指不避辛苦,亲自体察民情疾苦。典故源于刘备为安抚百姓,口含蓼草以自苦,同时探视伤病者,彰显与民众同甘共苦的决心(《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文)。
体恤民情
形容统治者或领导者深入基层,主动分担百姓苦难,体现仁政思想。
例:“古之贤君含蓼问疾,与民共劳逸。”
自我牺牲精神
强调为他人福祉忍受自身痛苦,具有褒扬奉献行为的色彩。
例:“干部当有含蓼问疾之志,方得民心。”
《汉语大词典》
释为:“比喻君主抚慰百姓,与之同甘共苦。”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辞海》(第七版)
注解:“形容体恤民间疾苦,不辞辛劳。”
(来源: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典故核心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汉晋春秋》:
“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
此处以刘备入蜀后安抚民心的事迹,强调其通过“含蓼问疾”的举动凝聚民众信任(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
参考资料:
“含蓼问疾”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蓼(liǎo):一种味苦的水草。字面意为“口含苦蓼,慰问病患”,比喻君主或领导者不辞辛劳,亲自安抚军民,与百姓同甘共苦。
二、典故出处
三、用法与内涵
四、同源表达
常与“投醪抚寒”(分享酒食、体恤饥寒)并用,强化同甘共苦的意象。
保藏卑词杯渡荜辂布衣之交长短说常奴骋容尘颜筹议炊爨吹大牛荡瀁黨援悼怆悼耄大重邓林跌荡东京大学断航返本还原凤縠公出公有制经济管穴国命沽誉横敢惶然悔恡裌袄戛敔结绝静拱经济林君子动口不动手科限旷绝賫擎靓严砻饭蒙师灭族冥曹齐茬茬栖约麴尘罗驱番佢们黍糕束骨肆迹孙曾忘昧文过遂非抆拭无住祥事小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