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鹿的耳朵。 唐 孟郊 《寄洺州李大夫》詩:“鳥巢憂迸射,鹿耳駭驚聞。”
(2).見“ 鹿耳門 ”。
關于“鹿耳”的詳細解釋可從以下三個維度展開:
字面含義
“鹿耳”指鹿的耳朵,最早見于唐代孟郊詩句“鹿耳駭驚聞”,描述鹿耳靈敏的生理特征。鹿耳形狀細長且聽覺敏銳,常被用于比喻對細微聲響的感知能力。
地理名稱引申
“鹿耳門”是台灣海峽曆史航道名稱,因兩岸山形對峙如鹿耳得名(今台南安平港北側)。清代文獻中“鹿耳”常代指這一戰略要地,如“鹿耳駭驚聞”暗喻該地險要。
面相學象征
在傳統面相學中,鹿耳被描述為“狀如蓮瓣,紅潤耳寬,有輪無廓”,象征以下特質:
注:部分文獻提及“鹿耳”作為成語比喻聰慧敏銳,但此用法較少見且未被權威典籍廣泛收錄。如需深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地方志相關條目。
鹿耳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鹿的意思是一種有角的動物,耳則是指人或動物的聽覺器官。
鹿字的部首是⺘,耳字的部首是⺙。鹿字的總筆畫數是12,耳字的總筆畫數是6。
鹿耳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也是曆史上出現過的一個詞語。在繁體中,鹿字和耳字的形态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鹿和耳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例如,鹿字有時會寫成“鹿”或“麓”,耳字有時會寫成“聿”或“而”。這些變體字在不同的曆史階段和地域中出現。
1. 在大山深處,我看到了一隻鹿的耳朵。
2. 小明靜靜地聽着,他的耳朵像鹿一樣敏銳。
組詞:鹿角、鹿皮、鹿肉、鹿茸。
近義詞:鹿耳朵、鹿耳朵兒。
反義詞:牛耳、羊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