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刊于 唐文宗 大和 七年(公元833年)。成于 開成 二年(837年),故名。經石立于 長安 務本坊 國子監太學。有《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十二種。共二百二十七石。字體為正書,标題為隸書。 大和 時,經字已有改刻,以後更屢經修改、補刻和添注。也稱唐石經。今在 西安 碑林 。
“開成石經”是唐代官方刻制的儒家經典石刻,具有重要的曆史和文化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開成”指唐文宗年號(836-840年),因刻經工程完成于開成二年(837年)而得名;“石經”即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經典文獻。它由唐文宗時期國子監主持刊刻,目的是統一科舉考試文本,解決手抄本易錯的問題。
内容與規模
包含12部經典:《周易》《尚書》《毛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公羊傳》《谷梁傳》《孝經》《論語》《爾雅》。共刻石碑227塊,總字數約65萬,正文用楷書,标題為隸書。
曆史背景
唐代科舉制度發展,但印刷術尚未普及,傳抄經典易生訛誤。唐文宗采納鄭覃建議,于大和七年(833年)啟動刻經工程,曆時4年完成,成為官方标準教科書。
保存與現狀
原碑立于長安國子監,宋代遷至西安府學,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現存最完整的早期官刻石經,其拓片被廣泛用于學術研究。
曆史價值
不僅是研究儒家經典版本演變的關鍵實物,還反映了唐代書法藝術(楷隸結合)和印刷史前時代的文獻傳播方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成石經是一個詞語,由“開”、“成”、“石”和“經”四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開”字的部首是“廴”,總共有4個筆畫。
“成”字的部首是“刀”,總共有6個筆畫。
“石”字的部首是“石”,總共有5個筆畫。
“經”字的部首是“罒”,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開成石經”一詞源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的一句話:“開成石經,據者少也。”意指通過開鑿石碑刻寫經典以進行教育,以期望能有更多人能夠加入教育事業。
繁體:
“開成石經”的繁體字為“開成石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開”字會寫成“闓”,“成”字會寫成“誠”,“經”字會寫成“經”。因此,在古時候,“開成石經”可能會寫成“闓誠石經”。
例句:
他花費了很多時間開鑿石碑,刻寫“開成石經”的文字。
組詞:
開創、成功、石碑、經典
近義詞:
創立、達成、石碑
反義詞:
關閉、失敗、紙質經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