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書的封函。借指谏書。 宋 蘇舜欽 《感興》詩之三:“投顙觸諫函,獻言何耿介!”
“谏函”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àn hán,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古代臣子或官員向君主、上級呈遞的谏書(即規勸性奏章),通常以封函形式呈現,内容包含對政策、行為的批評或建議。
字面意義
“谏函”由“谏”(規勸)和“函”(封套)組成,字面意為“谏書的封函”,後引申為谏書本身,即臣子進谏的文書。
曆史背景
古代官員通過谏函向君主直言進谏,體現忠誠與勇氣。例如宋代蘇舜欽《感興》詩雲:“投顙觸諫函,獻言何耿介!”(以頭觸谏函,表達耿直的建議)。
用途與價值
谏函不僅是溝通渠道,更是政治文化中“直言敢谏”精神的體現,常用于糾正君主決策、維護國家利益。
“谏函”承載了中國古代政治中的監督與勸谏傳統,既是文書形式,也是臣子責任感的象征。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谏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勸谏的信函或書信。它的拆分部首是言和凵,其中言為左邊的部首,凵為右邊的部首。
《谏函》一共有12畫,其中言部有7畫,凵部有5畫。
《谏函》來源于古代官員或士人對君主或上級提出勸谏的書信。古代重視谏言,認為官員有責任對君主提出正确的忠告,因此《谏函》這個詞表示勸谏的書信。
《谏函》的繁體字是「諫函」。
古時候,《谏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在《康熙字典》中,該字以「諫凾」的形式出現。字形中的「言」部字旁被寫成了「言言」的形式,「凵」部則與現在相同。
1. 他寫了一封《谏函》給皇帝,表達了自己的忠告和建議。
2. 政治家應該勇于給領導寫《谏函》,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提出正确的意見。
1. 谏言:指勸告、規勸的話語。
2. 勸谏:指勸告、規勸,給出正确意見。
3. 表章:舊時官員用來向君主陳述意見的文書。
1. 告狀:指向上級或有關方面告發他人的行為。
2. 規勸:指對他人提出勸告或建議,引導其行為改變。
1. 唯命是從:表示隻順從命令,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和建議。
2. 順從:指完全服從,沒有任何抵抗或反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