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索”。亦作“踈索”。1.離散;分散。 唐 駱賓王 《疇昔篇》:“當時門客今何在?疇昔交朋已疎索。”一本作“踈索”。 宋 陸遊 《病後自詠》:“閉戶交朋疏索盡,捐書日月破除難。”
(2).疏遠冷淡。 唐 高適 《邯鄲少年行》:“君不見今人交态薄,黃金用盡還疏索。” 宋 陸遊 《好事近·寄張真甫》詞:“煩問 劍 南消息,怕還成疎索。”
(3).寂寞無聊。 北周 庾信 《晚秋》詩:“凄清臨晚景,疎索望寒階。” 唐 白居易 《酒熟憶皇甫十》詩:“踈索柳花盌,寂寥荷葉盃。” 宋 陸遊 《歎老》詩:“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敵憑陵意頡頏。”
(4).稀疏,稀少。 唐 司空圖 《寄考功王員外》詩:“白鳥間踈索,青山日滞留。” 唐 溫庭筠 《酒泉子》詞:“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
(5).懶散寡合。 唐 賈島 《齋中》詩:“耽靜非謬為,本性實疎索。”
“疏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多個詞典解釋(),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1. 離散分散
指事物或人際關系的分離、散落狀态。如唐代駱賓王《疇昔篇》中“疇昔交朋已疎索”,宋代陸遊《病後自詠》中“閉戶交朋疏索盡”,均表達舊友離散之意。
2. 疏遠冷淡
形容人際關系的淡漠疏離。唐代高適《邯鄲少年行》以“黃金用盡還疏索”暗喻金錢散盡後人情淡薄,宋代陸遊詞中也用“怕還成疎索”表達對友人疏離的擔憂。
3. 寂寞無聊
指心境上的孤寂寥落。如北周庾信《晚秋》中“疎索望寒階”,唐代白居易《酒熟憶皇甫十》中“踈索柳花盌”,均通過景物描寫傳遞寂寥情緒。
4. 稀疏稀少
描述事物分布不密集的狀态()。如陸遊《歎老》中“酒徒分散情疏索”既指人少,也暗示情感的寡淡。
5. 懶散寡合(較少用)
個别詞典提及此義(),指性格上的散漫不合群,但古籍例證較少。
補充說明:
如需具體詩句的完整賞析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疏索》(shū su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整船貨物"。它由"疏"和"索"兩個部分組成。
"疏"是由"舍"旁下方的"攸"和"示"組成的部首,表示"舍去、減少"的意思。而"索"是由"缶"旁和"少"組成的部首,表示"尋求、搜尋"的意思。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濟貿易活動中,船隻上的貨物被整理、清點和減少之後,要進行搬運或交付,就稱之為"疏索"。
現代漢字"疏索"的字形相對簡化,采用了現代漢字的标準書寫形式。在古代,這個字可能會略有不同的書寫形式。例如,"疏"字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古代的蔔辭寫在龜甲或獸骨上)中,形狀更加複雜。此外,古代還有一種寫法将"疏"字加上一橫,表示在清點整理貨物的時候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疏索"的書寫形式為"疏索",即與現代簡化字相同。
例句:
1. 他們花了幾個小時疏索貨物進行整理。
2. 在港口,工人們正在疏索船隻上的貨物。
3. 駛離港口之前,船上需要進行一次疏索。
組詞:
疏通(shū tōng):指通過清理、暢通來解決堵塞問題。
疏散(shū sàn):指通過安排和組織,使人們離開危險區域的行動。
近義詞:
清點(qīng diǎn):指對物品進行計數、整理和核對。
整理(zhěng lǐ):指對混亂或雜亂的東西進行重新組織和安排。
反義詞:
緊密(jǐn mì):與"疏索"相對,指物體之間的距離或關系非常近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