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疎索”。亦作“踈索”。1.離散;分散。 唐 駱賓王 《疇昔篇》:“當時門客今何在?疇昔交朋已疎索。”一本作“踈索”。 宋 陸遊 《病後自詠》:“閉戶交朋疏索盡,捐書日月破除難。”
(2).疏遠冷淡。 唐 高適 《邯鄲少年行》:“君不見今人交态薄,黃金用盡還疏索。” 宋 陸遊 《好事近·寄張真甫》詞:“煩問 劍 南消息,怕還成疎索。”
(3).寂寞無聊。 北周 庾信 《晚秋》詩:“凄清臨晚景,疎索望寒階。” 唐 白居易 《酒熟憶皇甫十》詩:“踈索柳花盌,寂寥荷葉盃。” 宋 陸遊 《歎老》詩:“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敵憑陵意頡頏。”
(4).稀疏,稀少。 唐 司空圖 《寄考功王員外》詩:“白鳥間踈索,青山日滞留。” 唐 溫庭筠 《酒泉子》詞:“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
(5).懶散寡合。 唐 賈島 《齋中》詩:“耽靜非謬為,本性實疎索。”
"疏索"是漢語中較為少用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語素和典籍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疏"本義為清除阻塞(《說文解字》釋作"通也"),引申出稀疏、疏遠等義;"索"本指繩索(《說文》"草有莖葉可作繩索"),引申為尋求、寂寞等義。二字組合後産生兩個主要義項:
二、詞性特征 該詞作形容詞時可獨立使用(如"門庭疏索"),作動詞時多接賓語(如"疏索舊交")。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具有文言色彩。
三、典籍用例 唐代李商隱《贈從兄阆之》詩"城中猘犬憎蘭佩,莫損幽芳久不歸"中,注家或解"疏索"為冷落境遇。明代《醒世恒言》"不上三年,産業賠散,童仆逃亡,單單剩得夫妻二人,親詣故鄉,漸至疏索"則完整呈現詞義演變過程。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版)
“疏索”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根據多個詞典解釋(),主要包含以下義項:
1. 離散分散
指事物或人際關系的分離、散落狀态。如唐代駱賓王《疇昔篇》中“疇昔交朋已疎索”,宋代陸遊《病後自詠》中“閉戶交朋疏索盡”,均表達舊友離散之意。
2. 疏遠冷淡
形容人際關系的淡漠疏離。唐代高適《邯鄲少年行》以“黃金用盡還疏索”暗喻金錢散盡後人情淡薄,宋代陸遊詞中也用“怕還成疎索”表達對友人疏離的擔憂。
3. 寂寞無聊
指心境上的孤寂寥落。如北周庾信《晚秋》中“疎索望寒階”,唐代白居易《酒熟憶皇甫十》中“踈索柳花盌”,均通過景物描寫傳遞寂寥情緒。
4. 稀疏稀少
描述事物分布不密集的狀态()。如陸遊《歎老》中“酒徒分散情疏索”既指人少,也暗示情感的寡淡。
5. 懶散寡合(較少用)
個别詞典提及此義(),指性格上的散漫不合群,但古籍例證較少。
補充說明:
如需具體詩句的完整賞析或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挨呲兒謗嘲霸上戲便利秉鈞持軸朝則稱身出居澹淡瞪愕點手劃腳洞孔短後發難發野忿滀芬芳馥郁風魔九伯廣居浩滂洪武黃虀淡飯黃溜溜禍始賤工建築學交杯鯨波金黃吉羊基因镌骨銘心捐稅郡乘磕槎曠霁酷痛蠟扡立法麗食辂馬緑籬芒兒芒芒苦海平素平語品名遷法跄跭前身清醥青玉案喪沮盛贊十二辰受冷書呆氣坦然自若亡聊痫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