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貫通;連通。 漢 王充 《論衡·感虛》:“夫 雍門子 能動 孟嘗 之心,不能感 孟嘗 衣者,衣不知惻怛,不以人心相關通也。” 清 劉大櫆 《遊黃山記》:“踰庵以西,有大石當溪中,嵌空如室,激水橫行,聲若雷轟,而室下石竅關通,積水澄碧,題之曰 龍淵 。”
(2).禀報,傳達。《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璋 ( 劉璋 )敕關戍諸将文書勿復關通 先主 。”
(3).勾結;串通。《梁書·謝覽傳》:“ 覽 未到郡, 睦之 子弟來迎, 覽 逐去其船,杖吏為通者。自是 睦之 家杜門不出,不敢與公私關通。” 元 張光祖 《言行龜鑒·德行》:“籍其家,得士大夫書,多幹請關通者,悉焚之,不以聞。” 清 唐甄 《潛書·食難》:“昔之緻客,猶盛事也。若其所好,則有之矣:善賈之徒,善優之徒,善使命之徒,善關通之徒。”
(4).指收受賄賂。《新唐書·元載傳》:“外委主書 卓英倩 、 李待榮 ,内劫婦言,縱諸子關通貨賄。”《資治通鑒·唐穆宗長慶三年》:“ 守澄 ( 王守澄 )專制國事,勢傾中外,注( 鄭注 )日夜出入其家,與之謀議,語必通夕,關通賂遺,人莫能窺其迹。”
“關通”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貫通;連通
指事物之間的連接或貫通狀态。如《論衡·感虛》提到“衣不知惻怛,不以人心相關通也”,強調人與物的感知無法相通。清代劉大櫆在遊記中描述“石竅關通”的自然景觀,亦為此義。
禀報、傳達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或命令的上傳下達。例如《三國志·蜀志》記載劉璋下令“文書勿復關通先主”,即禁止将文書傳達給劉備。
勾結;串通
含貶義,指暗中不正當的聯繫。如《新唐書》提到僧人鑒虛“關通賂遺”,即勾結權貴受賄;《三國演義》中“必有關通”也暗示私通嫌疑。
收受賄賂
與權力腐敗相關,如《梁書》記載官員焚燒“幹請關通”的書信,指處理涉及賄賂的請托文件。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以上内容綜合自多個權威古籍及詞典解析。
《關通》是一個意義豐富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交流溝通順暢、消息傳遞暢通無阻的情況。
《關通》的部首是「門」,表示與門相關的事物。它總共有9個筆畫。
《關通》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漢字字典中,用于描述兩個門之間聯通的狀态。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交流不阻礙的意思。
「關通」的繁體字為「關通」。
古時候,「關通」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早期書寫形式是「關通」,在隸書時期變為「關通」。
1. 經過協商,雙方終于找到了一個關通的解決方案。
2. 由于網絡連接不暢,我們無法與外界關通。
關系、關聯、關節、通行、通道等
通暢、通順、流通等
阻塞、斷絕、隔絕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