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工具。《管子·形勢解》:“ 奚仲 之為車器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文選·左思<魏都賦>》:“工徒拟議而騁巧,闡鉤繩之筌緒。” 呂延濟 注:“鉤,曲尺也,繩所以直木者。”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理鉤繩於日用,憑藻繢於天成。”
“鈎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木工用來校正材料曲直的工具,具體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鈎繩由鈎(曲尺)和繩(墨線)組成,是傳統木工的重要工具:
多部古籍記載了其用途:
在文學中常被引申為标準或法則的象征,如成語“規矩鈎繩”比喻應遵守的規範。
部分資料提到鈎繩曾作為忍者攀爬工具(前端帶鐵鈎的繩索),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屬民間或特定文化場景的衍生含義。
提示:若需了解古籍原文或成語用法,可參考《管子》《文選》等文獻。
鈎繩是指用作綁紮、提拉或固定物體的繩索,通常具有鈎子或環形裝置的一端,可方便地固定于物體上。
鈎繩的拆分部首為钅(鈎)和繩(繩),它們分别擁有5和11個筆畫。
鈎繩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普遍,既可以繁體中文寫作「鉤繩」,也可以簡體中文寫作「鈎繩」。
古代漢字對「鈎繩」進行了不同的寫法。其中一種古漢字寫法是 「鈎繩」,另一種是「勾繩」。
1. 他用鈎繩把自行車牢固地綁在了樹上。
2. 漁民們都帶着鈎繩準備出海捕魚。
鈎繩可以組成其他詞彙,如: 1. 鈎索:指用于鈎挂、繩索拴紮等用途的器具。 2. 繩索:指由繩子制成的一種用來拉扯或吊物體的裝置。 3. 鈎子:指類似鈎形的工具或裝置,常用于勾住、挂起物品。 4. 綁紮:指用繩子、帶子等将物體緊緊系住。
與鈎繩具有相似意義的詞語包括:鈎索、勾繩、鉤繩。
與鈎繩相對的詞語是解繩,意為解開繩索或解除束縛。
【别人正在浏覽】